台州商人大气 赚大钱

台州商人大气 赚大钱 台州商人:大气硬气挣大钱 如果要找一个“经济后发优势”的标本,那肯定是台州;如果要找一个&ldqu

台州商人大气 赚大钱
    台州商人:大气硬气挣大钱
    如果要找一个“经济后发优势”的标本,那肯定是台州;如果要找一个“无中生有”的经济范例,那肯定还是台州。
    历史上的台州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又是一个以海为田,“资食于海外”的地区。《嘉靖太平志·食货志》称“太平无富商巨贾巧工,民不越乎以农桑为业,间有为贾者,盐利大,鱼次之,已而商次之,工又次之”。
    这记载了当时台州的真实情况,商业不发达,富商巨贾少。但台州对外贸易还是比较活跃的。台州对外贸易始于唐代。乾隆四年台州商人崔铎自临海至日本,带去香料等货物。
    “泛海售商”是台州沿海人民的一种生活出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出海传统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明代《台州府志》将台州人的个性概括为“台郡山海雄奇”,故“土多磊落挺拔”,即勇于冒险,敢于闯荡。
    也许,正是这种个性传统,决定了台州商人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搏击奋发,开拓创新,让他们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台州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
    邱继宝:“中国一宝”在寻宝
    台州有“中国一宝”。这不是黄岩蜜橘,不是温岭西瓜,也不是仙居杨梅,而是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
    为了深入感受台州的“中国一宝”,民企科学发展浙江行的采访团一行到台州的第一站就选择了飞跃集团。一走进飞跃集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国旗映衬下的各式飞跃缝纫机。据说,很多第一次来参观的人都会为这宏大的场面所震撼。
    “这个小东西可抵得上一辆宝马车;这台机子目前国内也只有8台……”从解说人员的口气中,我们也很容易听出一种得意和不一般。
    “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一阵非常有台州特色的普通话从会议室门口传来——邱继宝来了。这是记者继去年7月之后,第二次到飞跃。一样的衬衫领带,一样的西装革履。从外表来看,你很难发觉一年来,邱继宝到底有了怎样的变化。
    “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一处不用到我飞跃缝纫机的。”“中国是缝纫机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一开始,我们甚至从邱继宝的言语中也没有察觉到一年来的任何变化。
    “不过企业发展到现在,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台州的地理位置关系,很多高层次的人才都不愿意来。”从表情上很难看出愁容的邱继宝,在语气上还是流露出了一种担心。
    为了吸引人才,飞跃已经着手在欧洲和日本,以及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一个研发中心一年的投入就要上千万元,”邱继宝的语气显得有些坚决:“人才不一定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而眼前的邱继宝,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人才之宝”。
    无独有偶,在台州的另一家缝纫机生产企业——通宇控股集团,记者也了解到,虽然企业的规模无法跟飞跃比,但他们也已经着手在日本成立自己的研究院。其董事长陈晓青说:“我们能够生存就是找准了市场缝隙,虽然是缝隙,同样需要科技创新。”
    台州商人点评
    台州商人个性: 大气 包容
    与台州人喝啤酒,他不会问你来几瓶,而是问你:要几箱?
    这种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大气,在事业上自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和温州一样,台州最初也都是从那些低端产业开始自己的经济腾飞之路的。因此,在早些年很多人都喜欢用“温台模式”来形容两地的经济共通特色。然而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台州已经不同于温州,某些方面甚至更领先于温州了。
    这种领先也许就是在于两地商人对于产业的不同理解。台州商人同样从磨豆腐、修鞋子等一些最低端的生意切入,但他们能很快地按照经济的发展而实现产业升级。原来磨豆腐的现在造高楼,原来修鞋子的现在生产缝纫机,原来用自行车带客挣钱的现在造汽车,原来卖烧饼的可能现在做时尚的餐具,原来捕鱼的很可能正在造远洋海轮。
    台州商人的产业理解力源自于他们的大气和包容,这一点从邱继宝身上似乎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厂区的设计布局自然不用说。就个人而言,邱继宝只要是在公众场合,无论当时天有多热,他总能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这看似是对外在形象的一种刻意追求,但骨子里应该是一种国际商业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包容。
    采访团在台州的时候,当地工商部门特意安排我们去了温岭的“千年曙光”。在那里,记者虽然没有见到每一天的第一缕曙光,但面朝大海,在海风的吹拂下,似乎此刻全世界就只有我的存在。当时就想,在这样的土地上出生成长的人,这种“世界只有我”的感觉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吧。
    在过去,台州商人的第一次爆发力已经让人见识了他们的强大力量。如果他们能够将这种积淀的属于自己的包容力,运用到一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台州商人必将还有第二次爆发力。
    李书通:关于两个“五六亿”
    在台州商人中,除了邱继宝,李书福的名气应该是最大的。也许是李书福的名气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忽视了他的弟弟李书通。
    而正是这位曾经和李书福一起创业,2003年又自立门户创办国内第三大民营铝加工企业——巨科铝业的台州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台州商人特有的那种硬气和诚信。
    采访团来到巨科的时候,一位头戴安全帽,皮肤有些粗糙,长相颇为硬朗和结实的人,先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的生产车间。看其风格酷似李书福,因此很多没有见过李书通的人都误认为这就是他本人。
    大家一到会议室,才发现又来了一个似乎比前面那个更像“上级”的人。不过这个长得颇为清秀,外表看来跟李书福有着不小的差距。大家面面相觑,翻开宣传册一对照,才明白原来这个才是李书通。
    不过李书通清秀的外表并不能掩盖他骨子里的硬气。在他谈到创办巨科铝业之初几个月的遭遇和做法时,让在座的所有记者都惊叹不已。
    2003年夏天,当李书通规划好厂区的建设正准备开工的时候,钢筋、水泥等原材料大幅涨价。“没有办法,只能再追加一倍多的预算。”李书通说,“可当所有土建工程建设得差不多的时候,云娜台风来了,又把所有的厂房夷为平地。”
    对台风似乎已经习惯的李书通自然不会因此而放弃。可等“一切推倒重来”后,李书通又发现那年开始特别缺电。这对于能耗相对较高的巨科铝业来说,显然是个“镣铐”。“因此,我又自己投资建了一个发电站。这短短几个月内的三件事就让我多投入了五六个亿。”
    除了这里的“五六亿”的故事,李书通还有一个“五六亿”的故事。
    台州是一个全国最大的废旧电器回收基地,而在这些回收的材料中铝是最主要的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之一。“我们当初把企业放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些可以再利用的铝资源。”李书通介绍说,如果他们能够用上这些资源,按照目前的产能,一年可以多赚五六个亿。
    “不过目前由于税收等方面的原因,国家对铝加工企业利用这些回收的铝材还没有具体的措施。虽然有些企业在偷偷摸摸地做,但我们要学会等。”面对巨额利润的诱惑,李书通还是选择了暂时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