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一、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报业竞争同样也是人才的竞争,一支有合作精神、有事业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采编队伍,是一个报社打胜仗的关键。制定一整

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报业竞争同样也是人才的竞争,一支有合作精神、有事业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采编队伍,是一个报社打胜仗的关键。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以及采编评价体系,建立完备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全员考核,考核到人到岗。通过完善考核机制,适度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形成良性竞争,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稳定人才队伍。
  在此,我侧重对采编评价体系的完善作一探讨。
  1、改革内部质量考评机制,有效激励创新。
  针对不同序列、不同层级和不同门类岗位的性质、特点和职责,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对采编岗位重点考核采编质量和数量,对经营岗位重点考核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行政岗位重点考核管理创新以及对一线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在完善考核的基础上确定薪酬标准,考核的结果要通过薪酬和其他激励手段来体现。
  由于内部质量考评机制不尽合理,“大而全”是很多市场类媒体的受众策略,往往因为害怕在某一方面“人有我无”而失去受众,一些报社推行了漏稿惩罚制度。记者为了逃避处罚,不同报社记者之间存在“串稿”的现象。而与惩罚漏稿很不协调的是,独家报道并未引起高度重视。还有就是同题竞争中高人一筹的较量,在一些媒体的考核机制中受到冷落。通过对现有内部质量考评机制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以期有效提高记者创新、挖掘独家新闻的积极性。
  2、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原创。
  由于报业竞争激烈,要尽量做到自己的新闻与众不同,吸引读者的眼球。具体到一条稿件首先要追求独家新闻;在众多媒体均采访的情况下,则追求独家写法;在写法无法有更多新意的前提下,则追求与众不同的独家版面。
  贵州都市报现在实行的是“对独家稿件给予50%的稿费奖励,并优先评选好稿”的奖励机制,鼓励记者做原创新闻。目前,记者每月排行采取数量分与质量分综合考评的评价体系,独家稿件和好稿的质量加分体现在质量排行榜上,最终会在年终排行及奖金分配上有所区别,以此保证和激励原创新闻。
  3、建立科学的质量考评体系。
  设立一个独立于采编系统之外的质量考核部门,制订一整套科学的考评制度,形成一个严谨的绩效考评组织架构。质量考评人员由具有丰富采编经验、或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资深采编人员组成,负责当天报纸稿件、版面等次的评定及质量评价,对比同城同类纸媒新闻竞争中的长短得失,并及时通报给领导和相关部门。质量考评人员每天根据考评标准进行稿件打分与版面定级,以量化采编部门的业绩与劳动量;负责常规的质量评价,对比同城几张市场类报纸,根据好稿评选标准,提出好稿(好版面、好组合、好策划等)名单,早上的编前会上听取意见和建议,综合值班总编的意见,初评好稿。在评选好稿时,还要参考市场、读者对本报质量的反馈信息。质量考评部门的工作要受到采编部门的监督与制约,收集采编部门对评报的反馈信息、接受各部门主任及报社员工的稿件打分查询以及正确建议。经张榜公示,充分听取意见后,由总编辑审定发放。
  质量考核部门的职能一是以见报作品为依据,判断其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从而对记者编辑的工作给出公正准确的质量评价;二是及时公示评分情况、奖励情况与错误处理情况;三是对考评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记者和编辑沟通;四是关注报纸在市场中的状况、在同城媒体中的竞争力状况,并及时反映给有关领导。在评报过程中,既提供对当日报纸的事后监督与批评,也根据新闻竞争的动态信息提供下一轮采编的业务指导。
  质量考评实行两级考核制,质量考核部门对各部门编辑、记者实施考核评分,并据此进行奖金分配;各部门负责人也可以对本部门编辑记者实施二次考核评分,并据此作二次分配。
  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出人才
  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岗位凭能力,收入看贡献,推出名记者、名编辑,以有效地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高效的激励机制,有赖于严密的绩效考核机制、有说服力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激励为主,完善质量考评和奖惩制度,鼓励创新,通过拉开分配档次,鼓励出好稿、好策划、好版面。让采编人员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1、人才激励机制。
  可通过“首席记者(编辑)评选制”、“栏目负责制”、“报道项目负责制”等方式,大力培养名编辑、名记者,鼓励记者写好稿,鼓励编辑精心编排版面。建立内部职称评定体系,走行政系列之外的技术系列,用个人的作品说话,评选报社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其岗位津贴高于部门主任;评选部门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其岗位津贴高于部门副主任;评选“首席评论员”、“星级记者”等等。根据每月排行(数量分和质量分)和版面需要进行综合考评,半年或者一年评选一次,合格者上,不合格则下,充分调动每个采编人员创新争优的积极性。
  “报道项目负责制”可在常规重头报道和突发重大事件报道中实施,从策划、采访、编辑到组版等各个环节统筹安排,使项目组负责人有职有权有责有利。如每年一度的高考、中考报道,省市“两会”报道,春运报道等,涉及到千家万户,读者关注度高,可提前确定好项目负责人,由其领衔组阁,提前做策划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栏目负责制”可以激发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在日常报道中出新出彩。
  通过以人才带报道、以稿件带栏目、以栏目带版面、整合内部、外部资源等途径,做强重点栏目和版面,有助于提升报纸整体形象。
  2、质量评定以激励为主。
  为激励报社员工争创突出业绩,推动报社发展,为报社赢得荣誉,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而表彰和奖励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日常报道质量评定应实行以奖为主,辅以必要惩罚的方式进行。
  有的报社除了每日好稿,还评选每月好稿、每个季度好稿、年度好稿,一条稿件可以累计拿到3000元的奖励。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发现有可能出彩的题材,会主动与值班主任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精心写作。
  在日常的评选优质稿件、版面之外,推出每月最佳、年度最佳评选,年终重奖有影响的稿件、活动、策划。除了常规的年度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可以侧重在业务范畴内对人才予以重奖。例如每年评选名编辑、名记者各一名,予以重奖;每半年评选一次首席记者、首席编辑,每月享受1000元固定津贴,在日常报道(稿件和版面)中署名“本报首席记者”、“本报首席编辑”,以提高记者、编辑的荣誉感,首席记者(编辑)占全体员工5%—10%的比例。
  将以上相关奖项,纳入员工的综合考核系数,作为员工调资、晋升、培训、续签劳动合同的重要参考依据。
  3、奖罚分明,设立退出机制。
  在对独家新闻、好稿、重大策划报道等进行奖励的同时,引入扣罚制度,出现重大漏报新闻、各类差错、以及有偿新闻,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在经济处罚的同时,也要扣罚质量分,计入排行榜,直接影响到每月排行、年终排行及奖金分配。
  设立退出机制,年终排名最后两名者(综合任务量、质量排行),待岗半年,视待岗期间表现而定,不适合留在本岗位者,换岗到后勤服务等其他部门,甚至“下课”。连续半年或全年累计有6个月未完成任务的予以下岗处理。
  三、建立合理高效的薪酬体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固有体制问题,都市报员工分为进编、聘用、特约三种,因为用工制度不一样,招聘人员与在编人员同工不同酬,招聘人员人均月收入比在编人员低1000元左右。许多聘用人员都是干了多年的资深记者编辑,但是其待遇还不如一个入行不久但已进编的新手。
  而都市报大量的一线骨干均是招聘人员,从报社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这一体制不利于调动招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还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有归宿感,没有职业荣誉感,报社也会变得没有凝聚力。而衡量一个单位的好坏,员工的荣誉感和满足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可考虑以三种方式进行改革:
  1、因为旧的工资分配形式不好打破,实行绩效工资与旧工资体系双轨并行的方式。以职务、职称、工龄、学历为基础,按等级设定不同的考核系数,设定一个基础分,按级次累次递进,计算得分,按季度汇总兑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编采部门结合量化任务的完成情况上调或下浮,行政部门结合工作任务和考勤状况由各部门调节发放。
  2、基本工资方面,招聘人员比照在编人员标准执行,按国家规定发放;养老、医疗保险统一购买。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对效益工资和奖金福利实行再分配。
  3、推出岗薪制,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统一工资标准,职称仅供参考。
  不同岗位根据严密考核,制定0—2000元不同的底薪标准,比如一个刚到报社的见习记者,他最初的底薪是0元,3个月或者半年、一年以后,根据他的发稿量、见报稿件质量,再做调整。一个工作2年的记者,如果没有创新、没有进步,不能独当一面完成重大采访,那他的底薪有可能仍然是0元。
  深度报道记者底薪根据其能力大小,设为1500到2000元,只要一个月有3篇深度报道见报,且有2篇评为社评好稿,就可以拿到基本底薪。如果超额完成见报稿,且社评好稿超过2篇,底薪可以拿到2000元,稿费、好稿奖励另计。这样有助于记者用心投入采访,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寻找线索,保证报纸深度报道的质量。
  我个人认为绩效管理的实质是报社与员工为达到“双赢”的结果而共同成长的过程,即高层管理者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实施战略目标,部门管理者通过绩效管理更好地完成部门任务,而员工需要绩效管理来达成工作目标、提高个人绩效、培养职业发展潜能,进而实现自我发展需求。绩效考核必须与薪酬制度挂钩,与激励机制结合,才能促使员工将个人目标与报社目标统一,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