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是一种战略性思维

十月是个革命的季节,在十月发生过惊心动魄的苏维埃“十月革命”;在十月诞生了伟大的“红色中国”。十月是金秋收获的季节,十月同样成为了变革者思变的季节。

  2004年的十月,共和国迎来了55周岁的华诞。但是同样在这个月里,很多行业出现了革命者的身影或声音:

  先是矛盾沉积多年的中国足球,以大连实德俱乐部为首的足球投资人向足球管理者——中国足协发起挑战,并提出若干项改革提议。虽然于近日趋于平静,但毕竟对推动中国足球的积极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接着在移动通讯产业又爆出重大新闻,奥克斯集团下属的通讯公司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将主管部委——信息产业部告上了法庭。经济学界的吴敬琏及法学界的张树义等权威人士都公开表态支持企业,一场以行政许可法为背景的依法维权行为拉开了序幕;

  紧接着就是在法学界对“中国名牌”评选提出质疑之后,近期又有诸多法律专家与经济学家对存在多年的“中国免检产品”的设立与评选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一时间在企业界看来最为权威的两项评选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十月,看似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一个个革命者的身影或声音背后,我们似乎都能听到十分强烈的呼喊声——凭什么?

  大连实德在问“凭什么?”,凭什么作为足球的投资人却不能享受到投资人应有的权力?凭什么如此混乱的足球市场长时间还要保持下去?

  奥克斯在问“凭什么?”,凭什么国家已明令禁止执行的文件还能被相关部委用来作为行业监管的依据?凭什么自己的巨额投资还只能向一些根本没有厂房的企业“贴牌”?

  法律专家在问“凭什么?”,凭什么滥用政府信用,增加政府信誉风险?凭什么在评选过程开始出现明显的“设租”、“寻租”行为?

  “凭什么?”,经常说这话的人往往给人的感觉是个“刺头”、“二愣子”、“不谙事理的人”、“纠缠不清的人”。但在我看来喜欢讲“凭什么?”、经常问“凭什么?”、时常想“凭


什么?”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性思维。甚至说绝对一些,企业经常讲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如果缺少一些“凭什么?”的精神,估计也很难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凭什么?”——是一种否定性的思维

  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人并没有经历两个“凡是”的洗礼,同样也没有参加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但在我们现代许多人的言行中却充满了这两种思潮的结合体,只不过在我们脑海中的“凡是”要宽泛一些。例如我们有这样一些思维习惯:“凡是书本上讲的总不会错”、“凡是领导讲的总不会错”、“凡是国外的经验总不会错”、“凡是约定俗成的总不会错”。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的以致于长期影响我们行为的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假设与条条框框。

  而一句“凭什么?”,就是打破“假设”,对所谓“存在就是合理”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从思维成型的角度辨析,其实“否定”是一种大智慧。因为存在“否定”,所以每个人可以在没有边框的思维模式下有很多“假设”,因为多种“假设”存在的普遍性,最终成功的几率点与获得成功的路径就会多一些。

  如果不是宗庆后问一句“凭什么?”,凭什么代表美国文化符号的可乐能够在中国产出一个“非常可乐的奇迹”?如果不是牛根生问一句 “凭什么?”,凭什么在伊利已十分强势的眼皮底下会诞生一个“蒙牛速度”?企业学会“否定”才会走向“肯定”,而实现这样的跨越需要多问几个“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