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企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球已经名列前茅。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虽然我国的制造业已被誉为“世界工厂”,可是,其中的大部分份额是靠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支撑的,我们并不掌握其核心技术。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消化吸收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化。目前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3%)。虽然近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的R&D投人大幅度增加,但其中有1/3以上的经费是用来购买国外技术。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与低效率的消化吸收形成了强烈反差,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大瓶颈。这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如果消化不良,但硬是多吃,仍然改变不了营养不良的结果。技术引进的道理也是如此,对外来技术消化不良,仍然一味引进,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弱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的消化吸收经费投入与引进技术经费投入的比值仅为14.67%,这一比例明显过低。也就是说,我们花一块钱买了技术之后,只花1毛4分钱去消化吸收它。而在2004年以前,这个比例更低,仅为7%左右,消化吸收的效果由此可想而知。
  2.产学研各自为政,责权利相互脱节。受传统经济体制和科研机制的影响,我国产、学、研各单位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由于政府体制改革滞后,职能转换力度不够,导致办学收益分配机制的政策很不完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为产学研合作而建立的中介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政府在组织协调上的诸多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
产学研合作的步伐。二是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中的“执行主体”,缺乏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机制,导致内在动力缺失。三是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产学研合作上产权不明晰,科研与社会或企业的需求相脱节。
  3.企业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当前我国制订的一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大都是一个框架,缺少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因此政策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企业不自主创新也可以获利,甚至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自主创新的动力就会衰减甚至消失。这些都需要通过国家制订的财政、金融、税收、用地等配套政策,为企业提供一种自主创新的价值取向。
  4.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技术创新后备力量不足。尽管现在大家都在强调入力资源配置十分重要,但是在国内许多企业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是“大材小用”的问题十分严重。另外,许多企业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但这些企业把高素质的人才招进来后,却又将其放在低价值的岗位上,从而造成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正因为如此,在人才市场上才会出现有些单位招门卫时也须本科学历的不合理现象。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不够,还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后备力量越来越缺乏。
  
  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
  
  1.切实提高企业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转化水平。在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再到创新(包括自主创新)的全过程中,引进技术处于自主创新的起始环节,越是后面的环节难度越大也越重要,经费投入的比重应随之加大。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背景下;相信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会越来越多。然而,需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更多地停留在起始环节(技术引进)上。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引进技术之后只是单纯使用或者简单模仿,而不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创造新技术。当然,选择后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与短期利益会
发生冲突。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新技术的开发会提升企业产品的价值以及市场竞争力,消化吸收是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良好运转将会为转化、创新奠定基础,特别是将会为创新提供更多的技术营养。
  2.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要突破产学研合作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把科教兴国、创新兴企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需要,使产业发展成为实施科教兴国、创新兴企的主战场。政府要建立健全与产学研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企业则须完善经营机制,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高校要继续健全管理体制,明确产学研合作的产权性质,同时避免科研与社会或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出现。要面向全社会,探索产学研机制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把企业和高校建立战略联盟与推进重点学科和重点试验室建设相结合,推进产学研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关键技术和重点产业的学科建设,加,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产学研沟通的协调和推进机制。
  3.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尽快出台详细的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为了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应在税收激励、金融政策、创业投资和政府采购等领域,制订完善的政策法规。税收激励措施包括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抵扣;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在规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企业,其所进口的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金融政策应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科技项目提供的贷款,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融资支持,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及其产业化,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等。
  4.构建科技人才的培
养、引进机制。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要“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站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科技界和科研工作者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从世界范围看,目前科技进步出现了加速的新趋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我国要实现预期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并争取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和科研团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全球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国家已经将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科技人才作为战略任务,并采取了很多实质性措施。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大力培养人才、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外,还十分重视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抢人才、挖人才,形成了一场波及全球的人才争夺战。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达6000多万。我们应把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深化科技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和条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当前,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奖励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以及设备资源共享机制等,为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以及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相互激励的科研氛围,为广大科技人才发挥才能提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人才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宝贵财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人才建设,以人才建设推动重点科技领域发展,我国在产学研领域就一定能培养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取得一批重要的自主创新成果,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