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连环短缺”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连环短缺”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其特定规律,它需要宏观、微观等诸多因素的配套与到位,否则,就会存在一定的“连环短缺”,这大体可描述为:中国短缺企业→企业短缺变化→文化短缺锤炼→锤炼短缺方向。
  中国搞市场经济,必然以企业为本体,而且多多益善,虽然统计口径各不相同,但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数量已明显增多,这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然而,同样能够感受到的是,在众多大大小小的企业中真正有品牌、有文化、有内涵的企业仍然叹为稀珍。不仅如此,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在中国即使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也不是多了,而是短缺得很,有资料揭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平均约20人拥有一家企业,而中国大体是每二三百人拥有一家企业。经济发达不发达,看来这应当是最直观的尺度之一。当然,中国短缺企业在现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我国还是个农业国,明确提出搞市场经济也为时不长,创业精神不可能在转瞬之间就完全覆盖和渗透整个社会特别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社会,再加上官本位等传统落后观念也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中国短缺企业本身也与企业短缺文化呈因果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数量基础”,表现为相当程度的社会性,后者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前者的“质量脉络”,因为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肯定脆弱得很,淘汰率也高。办企业,不能指望办一个活一个、办一个好一个,这在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亦如此。市场经济越成熟,对兴办企业者而言,可能仅仅意味着企业的出生率高、死亡率(淘汰率)也越高,而不是人人都能把企业做大做强。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观察另一个现象,为什么“长寿公司”、“百年老店”等强势企业大多聚集在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且不只是“聚集”,甚至是“造就”?深入地看,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 在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同时,竭力“生产”无形的(软性的)企业文化,而且将后者看作更为重要甚或至高无上的企业使命与贡献。中国企
业与国外强势企业的差异,从客观层面上分析,不能漠视自然进程所使然,因为说到底,别人搞企业、搞市场经济岁月漫漫,我们才几个年头?时间这个最朴实的东西,总在支配着千差万别。文化之于企业,如同企业之于中国一样,都需要时间的培育与积淀,正因如此,我们才应当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坚信拔苗助长或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虚张声势之类绝非真正的“重视”。
  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不明真谛,不能不求甚解,不能不知深浅。那种眼风逐雨、赶时髦、表面化、庸俗化的做法,只能造就“假企业文化”、“伪企业文化”,最终则会伤及企业发展乃至生存。唱厂歌、升厂旗、别厂徽……,都没有错,但万勿看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顶级表现乃至全部内容。说到底,一种像点样子的名副其实的企业文化是锤炼出来的,它必须经历企业在发展征程上不可回避的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战,它必须接受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滋养与洗礼”……,由此才能锤炼出真正能使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锤炼企业文化,毫无疑问,亟需企业领军人物意识上的高度自觉,并外化为既定方向。领军人物的文化状态,比如眼光、胸襟、智慧、意志力等,无不直接间接地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质量及进程。因此,说企业文化不外乎是一把手文化、擎旗人文化、创始人或创业家文化不无道理。这不是过高估讨领军人物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个人作用,恰恰相反,引以为憾的是能够在引导和组织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中彰显卓越的个人作用的领军人物毕竟还稀之缺矣,
  立足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追逐,我们必须以一系列现代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核心,使企业文化趋于成熟与稳定。而认识企业文化为何物,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比如既可从集体认知的角度对企业文化作出功能主义解释,也可从个体认知的角度对此作出符号学解释。在入世之后,如同认知一切事物一样,还应对企业文化建设溶入全球化思维,提高其能级档次与视野规模。这也叫水涨船高、与时俱进!于是,我们是否应当确直这样的观念或意识大凡有先进方向指引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是非常个性化的(可以相互借鉴,但很难照搬照抄、全盘“克隆”)、有渗透力的(对发展战略、竞争力、诚信等影响至深)、有外溢性的(一旦成熟,便能产生让人为之眼睛一亮、豁然歼朗的惊奇效果,外溢为一种“公共品”)以及有宽阔视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