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分类探讨

企业文化分类探讨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分类是一个被长期争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类型。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核心价值观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以企业科学管理为基础,更高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文化创造了企业内积极向上、共同协作、共同创新的氛围,企业内的人在其企业文化的影响熏陶下,自身得到不断的完善,反过来再作用于企业,使得人与企业共同进步。有了特定而适合的企业文化,企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和效率,企业内部的X效率会降低,员工能够更加融洽地相处,个人的能力能够进一步的发挥,把这个企业当作自己事业上的舞台。企业的竞争力能够进一步地提升,甚至能创造出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Terence E. Deal和Allan A. Kennedy合著了一部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影响力的专著:《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他们给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用以规范企业人多数情况下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不成文规则体系。”《电子精英的经营智慧》(Business Wisdom of the Electric Elite)的作者Geoffrey James给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里的行为如同在两岸间奔流的河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奔泻的河水将河道冲刷得更深,从而加强了企业文化,不断重复过去曾使企业走向成功的行为。”
  企业文化可分为核心层和外围层:核心层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从IBM、思科公司和英特尔最终确定“客户至上
”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客户”的价值取向来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理念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之所在。企业文化的外围层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模式。我们依旧以IBM和思科公司的情况来看,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是通过员工的行为模式来体现的。员工队伍的素质、团队精神,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协作与配合才是企业活力之源。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企业全体员工接受、认同与遵守的包括行为规范、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价值观和责任观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无形财富的总和。企业能持续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源于管理,管理靠的则是企业文化。两家规模实力等硬件水平相似的企业,企业文化领先一步的那个企业,自然有更大的优势。没有企业文化,就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没有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更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效率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效率高的企业能够减少费用开支,节约成本,同时生产出更加优秀的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产品,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兴衰的作用,还常常表现在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的成败上面。有关研究表明,大约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文化沟通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
  IBM公司董事会主席小沃森在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就企业相关的经营业绩来说,企业的基本经营思想、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远远比技术资源、经济资源、企业结构、发明创造及随机决策重要得多。企业员工对企业基本价值观念的信仰程度,并在实际经营中贯彻这些观念,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经营业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詹姆·赫斯克特曾指出,从与竞争对手竞争,为顾客服务,到处理企业对内对外关系,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企业竞争力必然产生强有力的经营效果。在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中,赫斯克特对美
国沃尔一玛特、P&G、壳牌、杜邦、波音、花旗等202家公司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在11年中企业文化力平均得分值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企业纯收入增长指数、年收益率、股票市场价格)呈现正相关性(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1997)。
  三、企业文化的分类
  企业文化的分类一直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把企业文化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于实践有着重大的意思,这样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加强企业实际上的竞争力。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形成各自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选择占居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类别。
  从整体上看,企业文化可以分为拜金文化、劳动文化、精英文化3种基本类型。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商务活动所奉行的价值观、道德观、主体观的统一。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看,可以分为赚钱、做事、做人3个不同的要素。从道德观的具体内容看,可以分为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先人后己3个不同的要素。从主体观的具体内容看,可以分为以官为本、以民为本、以我为本3个不同的要素。
  1. 拜金文化。所谓拜金文化实际上是以赚钱为目标的价值观,以损人利己为方式的道德观,以以官为本的主体观3者组合而成的企业文化。
  2. 劳动文化。劳动文化是以成事为目标的价值观,以利人利己为方式的道德观,以以我为本的主体观3者组合而成的企业文化。
  3. 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以做人为目标的价值观,以先人后己为方式的道德观,以以民为本的主体观,3者组合而成的企业文化。
  从表面上来看,企业从事的都是商务活动,都是一个资本逐利的过程,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赚钱。但是从实质上来看,在看似相同的逐利行为背后,各个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结构体系,不同文化结构体系的企业之间其实有着本质上的巨大区别。
  每个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是不同质的,因此同一个企业,可以出现拜金文化、劳动文化、精英文化同时并存的局
面。但通常都是其中一种文化占居主导地位。企业领导者奉行的企业文化往往就是占居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领导的文化。在整个企业界来看,拜金文化在当今所有的企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以长期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劳动文化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作为企业掌舵人的企业领导者,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决定了企业奉行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John Kotter和 James Hes-kett所著的《企业文化与业绩》一书中,他们定义了3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强式文化、战略配合文化以及适应性文化。
  1. 强式文化。强式文化是非常容易被观察到的。企业内的员工都希望拥有共同的价值观,遵循共同的企业经营原则。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都是非常典型的具有强式企业文化的组织机构。这些组织结构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风格,或者说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行为方式。对于企业内部的员工来说,他们从中感觉到的则是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同一感。
  Kotter和Heskett认为,仅仅具有强式文化是不够的。他们列举了许多具有强式文化的企业经常遇到挫折的实例:通用电器、JCPenney、Sears等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营发展中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其部分原因是强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文化对外界环境变化能做出的适应性调整。强式文化还会导致企业盲目自大、经营缺乏弹性。当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企业往往会发现自己很难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
 2. 战略配合文化。战略配合文化是企业适应全行业整体状况的一种企业文化。Kotter和Heskett认为在短期范围内,拥有战略配合文化的企业将会比仅拥有强式文化的企业表现出更好的经营效果。但是,他们发现,战略配合文化不能够保证企业在长期范围内的成功。在长期范围内,战略配合文化的企业缺乏相应的长期规划决策能力,容易满足于在当
前行业领先的现状。
  3. 适应性文化。适应性文化是强式文化,但它能够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适应性文化能够让企业根据面临的不同情况做出迅速的转变。在这方面,软件巨鳄微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微软从最基础的操作系统开始,逐渐垄断了操作系统的市场。但网络化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候,微软并没有预见到这一趋势,使得其它的一些小的公司在网络浏览器方面占据了先机,但是微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其作出反应,把微软自己开发的IE网络浏览器和他们的操作系统Windows捆绑在一起销售,并且解决了在法律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牢牢稳固了其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领导地位。此外,面对Sony推出的家庭娱乐系统Play Station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成功,微软在2001年也推出了他们自己的家庭娱乐系统,虽然还比不上Sony,但微软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市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微软的目标是让全世界的家庭都使用它的娱乐系统,甚至想超过Sony,让自己的娱乐系统成为pc一样的标准设备。
  Kotter和Heskett认为,适应性文化是最好的选择。企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不能灵活对应市场以及需求的变化的企业,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甚至一蹶不振。当今世界在信息化知识化大潮的冲击下,竞争环境的变化速度非常快,而企业能否跟上这个变化,将是企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四、结束语
  作为企业,变化并不可怕,它在带来挑战和困难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机会。如果企业拥有能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能抓住变化带来的机遇,获得巨大的飞跃。
  不同行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不尽相同的,如低风险、反馈快型行业中的企业文化要体现服务周到的特点;IT行业则要体现坚强、乐观、进取心强,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等特点;工业企业则与商业企业不同,工业企业可以喊出“向社会提供最优秀产品”之类的口号和原则。
  参考文献:
  1.鲁明泓.国际企业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杰斯汀.G.隆内克,卡罗斯.W.莫尔,J.威廉.彼迪.小企业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