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之比例定员法

      比例定员法是一种依据相关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确定员额的方法。

  假设某类人员的数量是随着职工总数或另一类人员总数的增减而增减的,就可找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则这种比例关系便具有规范的性质,可以作为计算定员的依据。例如,在食堂任务人员和就餐人数之间,托幼任务人员和入托儿童之间,教职员工和先生人数之间,工会任务人员、管理人员、运输入员、勤杂人员和职工总数之间,都存在这种比例关系,依据就餐人数、入托儿童总数、先生人数、职工总数及相应的比例,就可计算出相关人员的定员人数。

  1.主要内容与运用规则

  (1)计算方法。按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和比例定员规范来计算定员人数。

  计算公式为:

        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
  定员人数 = ——————————————
           比例定员规范

  例如,食堂任务人员的比例定员规范如表5.6.1。

表5.6.1 食堂任务人员比例定员规范表

食堂就餐人数
 

食堂任务人员与就餐人数的比例

每日开饭3次
 

每日开饭4次

200 人以下
 1 : (25~30)  1 : (20~25)

200-500人
 

1 : (30~35)
 

1∶(25~30)

500人以上
 

1 : (35~40)
 1∶(30~35)

  假定某企业职工食堂的就餐人数为190人,每日开饭4次,比例定员规范写为1∶20,则食堂任务人员的定员为:

   190
  ———— =9.2≈10人
   20

  (2)确定适用条件。比例定员法的特点是定员人数随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成比例地增减变化。因此,运用此种方法时,首先必需确定所要定员的这类人员同职工总数或另一类人员总数之间能否实在具有客观的比例关系。假设不具有此种关系,则不能运用此法,否则就是滥用,计算出的定员就不集合理,不会契合实践。


  (3)确定比例定员规范。确定比例定员规范要正确反映影响定员比例的要素,防止复杂化。当存在多种影响要素时,要按影响要素成组确定比例定员规范。如食堂任务人员的比例定员规范就应依据就餐人数多少和开放次数多少分组确定,如表1所示。普通地说,当任务量越大时,由于能愈加合理地分工协作,实行兼职作业,充沛应用工时,团体休息效率可以提高,所以用人数量的相对值虽然是添加的,但相对值(即比例定员规范)往往是降低的。

  此外,确定比例定员规范普通应有一定幅度,以顺应不同的条件,便于量体裁衣,防止脱离实践。

  (4)主要运用范围。比例定员法主要适用于确定定员人数随职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成比例增减变化的任务岗位的定员,如某些管理人员的定员或效劳性单位的定员。确定某些消费工人的定员也可运用此种方法。如木模工可按外型工的人数和比例定员,焊工可按铆工的人数和比例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