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选择:高考专业选择的误区

在报考志愿选择专业时,我们常发现许多考生容易陷入“兴趣至上”的误区。

高中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是表层的、不稳定的。有个化学系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了食品质量检测部门做技术员,按常理,专业对口应该很合适的,然而工作不到半年就想跳槽。问其原因,这位同学大学一直都不喜欢化学,再刨根问底,原来他高中阶段特别喜欢高中化学老师,老师也很器重他,再加上高考时化学成绩也不错,顺理成章地报考了化学系。上了大学后他才逐渐发现,成天和化学试剂、化学实验打交道,很令他厌烦。虽然是化学课代表,老师也一样喜欢他,但再也提不起对化学的兴趣了,而是大部分业余时间花在了哲学和政治学方面,对学生会的工作非常热心。在他看来如果一辈子做技术或研究工作简直不太可能。这种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了该老师教的课的现象在高中学生身上很常见。有的是因为某个重要人物的影响,如电影明星,使他产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还有的是因为社会一时流行的某种时尚(如互联网)引起他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立刻产生要报考它的愿望。

不可否认,做任何一件事,兴趣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中学时代所形成的兴趣往往是表层的、易变化,只有和生涯动机一致起来,兴趣才会内化为一种深层的动力。

其次还要考虑兴趣和能力是否一致。能力是完成某一特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潜在特质,在与自己能力吻合的专业领域内,往往可以比较快地获得成功。

如果兴趣和能力不一致,就有可能学起来很费劲,容易失去信心。比如学习计算机编程,虽然兴趣浓厚,但如果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的话,要编出好的软件,显然比较困难。当然不可否认,如果长久保持浓厚兴趣,也能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但往往是努力与成绩不成正比。

因此在报考大学选专业时,兴趣至上的观念很危险。有些兴趣只能做业余爱好,选择专业就要慎重。

所以,我们在用“IMAP潜能测试”给高考生做专业选择指导时,特别强调兴趣(Interest)、动机(Motivatio


n)、能力(Ability)和个性(Personality)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名校倾向


不能否认,名牌大学不管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是很优越的。名牌大学里幽静怡人的环境、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学问深厚的名教授都是普通大学难以相比的,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的确有利于成才。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自己又有能力考上,我们应该鼓励去追求。

然而有一部分考生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挤进名牌大学而放弃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爱、不擅长的专业。这种盲目地追求名牌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能考进名牌大学当然是好事,但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我们立足于社会,要靠我们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任何单位在用人时都不会愚蠢到只问学校而不管专业和能力的地步。牌子是表面上的虚名,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毕竟我们考进大学不是为了听到别人的几句恭维话,而是要为将来从事某项职业作准备。因此,首要的是选择一个好专业,使你既有兴趣,又学有所长,将来有一份好职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要多从未来着眼,不可为图慕虚名而葬送了自己的未来。有许多人为上名牌大学而牺牲了专业,结果追悔莫及。

另一部分考生可能认为,上名牌才能成才。其实这些条件都是外在的,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他自己。再好的条件,如果不充分利用,同样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名牌大学里庸人也很多,普通大学也常常出英才。很多历史伟人,学者名流并非毕业于名牌大学。一代巨人毛泽东也只不过毕业于湖南师范学校而已,但这并未妨碍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扭转乾坤的英雄。

相反,如果上了名牌,而选择的却是自己不喜爱、不擅长的专业,很可能在“高手”如林的名牌大学里,过早地被“淘汰”出局。目前名牌大学中,由于专业的不适应,抑郁、甚至自杀的学生大有人在。

最后再告诫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考生们, 就学于名牌大学,不必骄傲;就学于非名牌大学也不必自卑


。成才与否,全靠你们自己。

盲目攀比


文理科分班时,不少优秀学生本来喜欢文科,但看到成绩好的学生都报了理科,就感到自己如果学文科就低人一等,于是盲目地选报了理科。有些人在填报志愿时,眼睛总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或者选择口碑好、声望高的专业,盲目攀比。

其实这些学生很多是学习成绩优秀者,甚至总是处在老师和同学优越的赞誉之中,所以养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学一比高低的习惯,否则似乎就证明不了自己是最优秀的,直至到了决定人生重要转折点的高考,也要在专业选择上以暂时的标准追求所谓最“时髦”的专业。这种虚荣心和自尊心交织起来的心态,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真正内在优势或潜力,忽视自己追求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他也许争到了一时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如果到了大学以后再进行转换,可能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失去多少宝贵的青春时光。所以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自恃聪明机灵的人,过了若干年后,并没有取得大的成就,不能始终如一,而“这山望那山高”就是其中一个原因。没有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发展方向,很难在这样的时代做出较高的成就。

所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眼光一定要开阔,一定要反复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考上大学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要想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必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