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才是文化

不言而喻才是文化企业是经济组织,企业之间的角逐,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从长远看,真正驱动企业兴衰的,真正使企业经济实力发生变化的力量,是文化。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很大的热情,认真努力地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企业感受到了文化的巨大威力,也有许多企业却感到、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企业与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企业到底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如何才能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对企业文化的再认识:从“不言而喻才是文化”谈起
  
  20多年来,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国社会转型和企业改制重组相伴相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发生了五个重要的变化,即企业文化正在更加直接地影响企业价值观构建,融入内循环;正在更加深层地引领企业的战略调整,进入主战场;正在更加全面地被经营管理高层认知,走向一体化;正在更加理智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追求个性化;正在更加扎实地实施转化和延伸提升,注重实效性。
  
  企业文化是什么?
  企业文化是经营者长期倡导、广大员工认同、接受,并自觉付诸实践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这个定义中的三个定语的内涵要素至关重要。要办好企业,必须研究自己的文化,认识企业文化的规律。在企业文化的相关要素中,存在着三对辩证关系。
  一是文化的共性和企业文化个性的辩证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所吸收和萌生的文化,是社会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渗透和凸现,因而企业文化兼具一般文化的共性和企业特有的个性。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也就具有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但企业文化的系统形成不是一种自然状态,而是企业刻意建设的结果,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凸现自己企业的鲜明个性。
  二是企业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
主要缔造者,企业家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型与培育。但企业家的文化能否上升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取决于他个人的价值观是否得到企业绝大部分员工的认同,能否最终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为当中。企业家的价值观被企业大部分员工所认同并上升到企业的行为准则,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凝聚了企业家的文化和组织的文化,优于企业家文化。
  三是内在文化与外在文化的辩证关系。凡企业都有文化,有文化必表露无遗,或先进,或落后。《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企业如人,所谓文化的“表露无遗”,说的是一个人的内涵,以及他的气质、追求、习惯、情操、意志、能力等,必定会在这个人的谈吐、处事、活动、反应中如实地体现出来。无法做作,无法掩饰。企业文化要做到内修外行,使内在的本质外化为精神指导下的行为。
  真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中大多数人不言而喻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即不需说话、不用说明就可以明白,就自觉地去做。企业文化建设要努力使企业文化从文件上、墙上、口上进入到员工的心上和行为中,使一种特定文化成为组织的习惯和习俗。
  
  企业文化为什么?
  苏格拉底有一段名言:他们认为他们知道,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不知道。在我们许多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人们非常紧张、匆忙地做着一件事情,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可是干着干着却不知道为什么干了,存在着自觉不自觉的盲目性。建设企业文化,一定要明确为什么。
  一是外部生存环境使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化、多元化、不确定性的生存环境。企业只有成为能够驾驭变化、推动变化,随变而变的动成长企业,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才能避免危机、抓住商机、获得发展。
  二是自身发展需求使然。党中央关于“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切实把经
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转变发展观念,要创新发展模式,要提高发展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加速发展的瓶颈,而企业文化创新则成为瓶颈的瓶颈。
  变革时期的企业文化也处于转型变革中,企业文化的创新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改革发展。
  文化创新引领观念变革。企业变革的本质是一种企业制度的创新,是以一种新的制度体系取代原有的企业制度体系。完成这项庞杂的系统变革工程,不仅需要明确变革的愿景、策略、步骤、动力等,更需要企业人员的观念转变和文化重塑。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首先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创新是对传统文化、传统体制、传统生产方式的挑战,更是对习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挑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法。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决定着企业变革的成败。
  企业文化创新引领战略转型。企业进行全面战略调整,包括产业战略、市场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资金融通战略、资本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等等。战略是由想做什么(使命、愿景、目标),可做什么(大势,规律),能做什么(比较优势)等相关要素决定的。想的对不对?分析的对不对?决策的对不对?靠什么?在战略深层起支撑、提升、保证作用的东西是什么?文化!文化决定着企业能否获得永续发展。
  企业文化创新引领科学发展。中国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称: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7个在中国;据世界银行评估,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占到中国GDP的2〜3%。环境问题和企业是什么关系?企业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很高的境界与社会责任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企业文化理念的引领。
  
  企业文化做什么?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创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而企业文化建设效果不好的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与困惑:一是
宣传式的企业文化,党政各个工作环节严重脱节,各要素间没有内在联系,重外在宣传而忽略内涵;二是活动式的企业文化,以展览、画册、运动会、演出、网站等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三是公式化的企业文化,口号化、同质化、公式化,企业理念可以在若干行业、若干企业通用,没有自己企业的个性;四是“民主化”的企业文化,在文化整合提升时,搞投票,仅以大多数人同意为标准,没有体现观念变革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五是以为企业文化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五个变化与挑战:
  一是从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转变的挑战。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战术层面提升到战略层面,企业文化需要提升、支撑企业新的发展战略,要与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机制等等相匹配、相配套,脱节不行,两张皮不行。这是一种转变,更是一种挑战。
  二是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挑战。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不仅是多家企业资产的重组,更是多元文化的重组,需要强势文化、主流文化的引导。企业在这个关键时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展优秀企业文化、强势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形成鲜明的文化导向,迅速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在竞争时代,资产向拥有优秀文化的优秀企业流动,人才向拥有优秀文化的优秀企业流动,这是规律。企业的文化不好,资本和人才就不会去。
  三是从强调忠诚向强调协作转变的挑战。老国企员工的忠诚度一般都非常高,但是创新能力比较差。企业要树立新的人才资源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整合天下人才资源为我所用,谁能够最大限度地配置社会资源,谁就能够拥有发展的资本。这一新理念意味着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合作形式将更为广泛多样。因此,企业人才理念应该从强调忠诚向强调协作转变。在当今人才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怎样与外部人才合作,怎样发掘人力资源,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与企业快速发展相协调,这是企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四是从法律契约到心理契
约转变的挑战。要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从法律契约提升到心理契约的高度,要在强势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强化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制度体现。既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传播文化,更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引导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
  五是从单体运作向系统提升转变的挑战。企业文化绝对不应该仅仅是企业党委部门的事情,绝对不应该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的载体、途径,绝对不应该仅仅是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企业文化不等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是一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实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管理。所以企业文化需要与企业发展战略内在融合,成为整体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行政一把手,业务技术管理部门的全程参与,成为企业以人为本的高层次管理模式;需要从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层把握,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思维方式变革与行为养成。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以前曾经在本刊发表,但应许多读者的要求,也为保持本文的完整性,摘其纲目:
  一个核心——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价值观构建。
  三个关系——企业文化建设要着力于解决处理好三个最基本的关系,即: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人、企业与环境的哲学关系。
  五项任务——企业文化建设的五项基本任务可以用五个字概括:道、魂、形、本、标,讲求经营之道;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体现人本管理;实现战略目标。
  七个形态——企业文化力的七个基本形态,即企业文化力的七个着力点:战略目标的凝聚力;价值追求的驱动力;机制激励的生长力;决策理念的主导力;和合氛围的协同力;科技创新的提升力;协调发展的持续力。
  
  对企业文化落地的再认识:从“以文化人”谈起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以文化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化”是指变革,改变事物的本质,使事物在形态上和本质上产生新
的状况;是潜移默化地感化、教育、用道理说服人,使之照着做;是使几种不同的事物融合、融化为一体。
  “以文化人”要遵循两个规律,一是生命体变化的规律。“人”是生命体,生命体要具有生存发展的活力;企业是有机体,是由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组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生命体有自己变化的规律,各种对立因素互相制约而达到的相对稳定平衡也有其规律,不研究这个规律,“以文化人”就无从谈起。二是企业文化特性的规律、企业文化是一种融合经济与文化内涵的新的管理理论,不是单一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生长培育、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哲学思维,反映着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共同价值观、企业主张与要求的共同行为方式,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促使生命体自身发生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这里提出“以文化人”的“六化”,即化道、化魂、化制、化气、化行、化碑,与大家商榷。
  
  以文“化道”——文化的战略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布道,建立内在链接,使员工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经营之道同向。
  道即经营之道,企业要有正确的经营之道,然后让全体员工共享之,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力。企业领导人要不断布道,要像传教士一样不厌其烦地传输自己的价值观,不厌其烦地宣传、灌输企业的理念。
  经营之道是一种哲学,愿景、使命、价值观三点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建设企业文化,讲求经营之道,愿景、使命、价值观的定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定位。缺少这几个元素,企业文化就不成立、不完整。愿景与战略的内在链接最直接,是回答企业想成为什么、能成为什么。使命是回答企业做什么,如何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使命的定位一定包含物质功利性。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没有利润不能存活。但企业使命中又必须包含社会责任感,企业必须首先对社会有用,你才有存在的意义,才能获得自己生存的环境。价值观回答
企业应该怎么做,什么是最重要的。经营之道是企业文化核心层面的东西。真正的企业竞争力是在经营之道层面的竞争。不同的价值观定位决定了不同的经营之道,决定了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轨迹。任何一个兴盛和衰败的企业,一定能从经营之道找到它的曲线和规律。
  以文布道、以文化道,最重要的,就是目标和价值的认同。企业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让绝大多数员工知道企业和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愿景和远景是不一样的,远景是远方的一个目标景象,愿景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承诺,是多数员工自觉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是把企业目标与员工追求结合起来,变成他们自己心里所想的。所以彼得·圣吉说,“一个企业必须有绝对的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引导大家共同去努力、去追求,它的合理性在于明确了企业目标是企业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他还说,“许多企业领导人都有自己的远景,但是这些个人远景却没有转化为大家共同的愿景,进入组织的血液;这些企业家没有致力于去建立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结果是企业的经营成了一场大家跟着他跑的马拉松。”因此,沟通组织目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以文“化魂”——文化的品格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内化,锻造健全人格,使企业具有保证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优势。
  魂是灵魂、精神、情绪。以文化魂,就是把企业家文化和企业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品格化。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企业和人一样需要有“魂”。人有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综合;企业有品格,是企业群体的品行、品性。企业文化能够、而且应该做到品格化。企业的文化品格由群体文化传承、企业领导人境界、企业的价值体系等要素构成。以文化魂就是使企业成为有品格的“人”,成为创新型企业,使企业的主体即员工成为有德、有才、有创新能力的人。
  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构建,是学习创新的能力。一群人一起共事,他心里怎么想,能不
能和大家想到一块,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行为的评价,包括企业各项制度、企业中人的行为等。价值观是企业行为的动机和选择的基础,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行动指南,为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价值观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成员在参加企业之前都有着各自的经历,都带着形形色色的价值观进入企业。同一个规章制度,认为其合理的人就会认真贯彻执行,认为其错误的人就会设法不执行,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在企业重组中,更需要新的共同价值体系的构建。来自不同组织的人,带来多元的文化,没有一种强势文化来影响和主导,各种消极负面文化就会带到或保留在新的组织里,随时会起负面作用。美国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说:“伟大的组织所以能够长久生存,不在于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被称为信念的精神力量,对组织全体所具有的感召力。”
  世界上一些成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自己的价值观构建,都有简单鲜明易懂的价值观。如,宝洁注重产品品质和诚实经营的价值观:“如果不能制造足斤足两的纯粹产品,去做别的正事吧,即使是去敲石头也好”。IBM倡导对员工和顾客:“给予每个员工充分的考虑,花很多时间使顾客满意”;沃尔玛的价值观十分明了:“我们把顾客放在前面⋯⋯如果你不为顾客服务,或不支持为顾客服务的人,那么我们不需要你”。丽兹·卡尔顿饭店职员的价值观是:“我们只要那些关心别人的人”。
 这些企业的价值判断不仅非常鲜明,同时还做到与员工的充分沟通,转化到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变成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建立链接,使价值观从文件上、口头上内化到员工的心里,变成员工内心真正认同的权威价值观。以文化魂,就是塑造企业人的品格,这也是企业持续竞争力之所在。
  
  以
文“化制”——文化的制度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固化,改良制度土壤,用变革文化降低企业变革中的“制度摩擦成本”。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是一种环境。企业环境有硬环境,有软环境。硬环境是制度、规则及流程等,是强力的约束、管制和限制;软环境是文化,是员工从心里对企业制度的认可、执行程度,是文化驱动下的自觉行为。企业管理就是有形和无形、制度与文化的平衡运用。文化是价值观念,是一种潜规则。制度是一种必须不折不扣去执行的,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浪漫的显规则。没有科学规范的强制性制度不行,没有对新制度的理念认同也不行。制度是基础,文化是一种升华,文化是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之上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制度本身就是文化,或者说它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战略没有文化提升不行,制度没有文化提升保证也不行。
  制度是土壤,具有生长性,员工行为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制度因素。生命体离开土壤环境,不能生长;企业文化离开土壤环境,皆是空谈。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生长出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企业文化需要融化、固化到制度文化的层面,形成有利于员工的行为生长的制度土壤。
  文化的认同很不容易,不是你想要什么文化就能够有什么文化。改变一个观念,树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用五到十年时间算是快的。以文化制,首先要解决有什么样的制度的问题。我们要用变革理念来系统思考,理解制度和文化的关系,用变革的文化理念保证企业制度是一种创新的制度。
  企业变革中面临着两种巨大的“制度摩擦成本”。一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摩擦。正式制度,就是已经出台的《公司法》、公司制度、公司章程、运作规程;非正式制度,是员工心里习惯的思维方式、固有观念、组织的潜规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有潜规则。北京人艺的“戏比天大”就是一个潜规则,只要人艺有戏,人艺的演员不讲任何理由,二话不说马上
回来排演人艺的戏。二是新制度与原有制度的摩擦。新制度出台后,原来的制度惯性还在运转。我们在推进企业变革时,必须关注环境、制度改革的适应性问题,必须确定每种制度变革的特定条件、时机等,做到制度变革与文化变革的有机结合,以文化变革为基础,制度和文化、潜规则与显规则有机结合与平衡,才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推动企业变革的过程一定要协调与控制好这两种“制度摩擦成本”。
  制度指标需要规范量化,就像海尔分解SBU一样,把制度具体分解、量化下去。千方百计先把能量化的都量化。把不能量化的量化了,就是文化的制度化、固化的创新。然后,再尝试把量化的指标全部不量化,就是制度的内化和文化认同。开始时制度对员工是强制性的,而当员工真正认同了这个制度、并养成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时,制度就没有用了。很少有政策和制度能够维持二十年到三十年,而精神上的东西能长久引导一个人做事的思想和态度。这就是以文化制的过程。
  
  以文“化气”——文化的群体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风化,优化团队关系,使员工置身特定文化氛围的“气场”之中。
  气是人的精神状态、作风、态度、习气,如勇气、朝气、官气、娇气、傲气;气是企业或团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企业的风气和氛围是一种“气场”。气在中医指人体内能够使各器官正常地发挥机能的原动力。以文化气,就是营造一种软环境,一种氛围,培养一种良好的作风,形成一种对人产生驱动或引导的气场。企业文化本身就是空气,它就在我们周围,不管你承认与否。
  一个企业,单靠制度约束来进行管理是不够的。特别是变革期,虽然体制与机制不断调整,但组织制度及管理方式尚存在诸多的漏洞和缺陷。这时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员工进行约束,这就是全体员工的一种精神与作风:一事当前,不计较个人得失,以企业整体利益为重,能自发地消解运作中出现的矛盾,同舟共济,目标同一,这种无形力量就是企业氛围。
  文化决定或引导
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做事思想和态度,一个单位的文化,气场会直接影响员工之间、团队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对一个制度,对一个搭档,从内心抵触还是接受,决定了他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了他处理事情的原则。一个组织以近乎一致的态度、原则处理问题,慢慢地就形成了习惯,形成了气场,形成了氛围,对员工也形成了影响和约束。组织中的一群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做事,就形成了一个组织的风气与作风。组织成员间的做事态度和方式相近,这个组织就和谐高效。组织成员间的做事态度和方式差异越大,这个组织的文化摩擦就大,关系就不和谐,效率就低。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要营造高效团队的文化“气场”。如,执著地追求组织的目标,有明确清晰的愿景,有将愿景化为行动的清醒认识和策略;积极面对各种困难障碍和不利环境;对工作质量负责,成员间相互有较高的业绩期望值;理解认同自己组织的哲学和价值观;成员为组织的成功而兴奋,组织的认可和奖励使他们陶醉;积极主动,创造机会,对问题和机会反应敏捷;勇于承担责任,确保目标实现,能够取得绩效、获得迅速成长;有能力影响效果,用信誉而不是用权力影响和带动别人做事;分享式的领导风格,成员随时准备承担起领导责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断改进、寻找多种方式,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合作与竞争,易于与人相处等。
  
  以文“化行”——文化的习惯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外化,养成良好习惯,使内在精神信仰外化为不言而喻的自觉行为。
  习惯是由于多次练习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习惯化是改变员工原有行为方式,践行新的企业文化理念的自觉行为形成的过程,是企业执行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据脑科学家的观察,人们的大脑有千亿个脑细胞,但只有10%在真正活泼地工作。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人们用不到他天赋潜能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我们的潜能无法充分有效地开发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