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三剑客的中国攻略

2005年风险投资三剑客的中国攻略
2004年,是VC(风险投资)在中国锋芒毕露的年度,2005年,我们相信将是“VC年”。


  继1999年中国首只网络股登陆纳斯达克之后,2004年出现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浪潮。在中国市场上活跃的VC主要有三种类型,主流VC,少量的已进入到中国,更多的在观望,但在中国均未设办事处;草根型VC,在中国设有机构,具有多年中国投资经验的国外VC;本土VC,生于中国,长于中国。VC三剑客在江湖上掀起VC浪潮,各有奇招,同时也各有破绽。

  主流VC总是财大气粗、来去匆匆。看起来国外VC在中国搭台唱戏,热热闹闹,实际上真正主流VC入场中国的还是比较少,尤其是硅谷VC,一直以来对中国市场的关注有限。主流VC在1999年至2000年曾经进入中国VC业,但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退出渠道,海外上市时间和机会成本太高,针对VC的相关法律欠缺等,而认为在中国做VC无法盈利,因而退出中国市场。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的VC赚得盆满钵满,也使他们开始尝试进入中国。近期,进入中国的主流VC包括accel partners,3i,apax partner,Doll Capital等。据悉,在几次投资中,老虎基金的投资人只要认准目标,基本从不还价,“要多少给多少”。

  在中国不设办事处,因此这些VC向来是坐着飞机来考察项目,考察完毕投下上千万美元,而后又匆匆离去。VC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风险投资公司都有一定的投资区域,这里的区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技术区域,风险投资公司通常只对自己所熟悉行业的企业或自己了解的技术领域的企业进行投资;二是指地理区域,风险投资公司所资助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公司所在地的附近地区,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沟通和控制。而来去匆匆显然不符合VC的特征。中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脉关系以及市场规则是无法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主流VC更多地尝试进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向草根型转变,这个过程,也是国内的VC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草根型VC兼具主流VC的丰裕资金与本土型VC的中国经验。草根型VC,在国内VC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如IDG、凯雷,已在中国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他们具有雄厚的国外资金支持,又具备在中国多年的投资经验,有一套针对中国的投资理念与模式。他们具备了本土VC缺少的资金、技术,主流VC缺少的对中国市场详尽的了解,兼具二者之长。他们“财大”但不“气粗”,是精打细算的、具备娴熟技巧的投资者。

  草根型VC完成的又一份精彩的答卷是IDG投资的金融界2004年在资本市场上的完美表现。这份答卷,只有草根型VC可以做到极致。从上市程序启动到正式上市,金融界只用了180天,而IDG获得了60倍的回报。金融界共融到8100万美元,超过了新浪、搜狐和网易当年从纳斯达克筹到的资金。

  2004年掀起的海外上市浪潮与国外VC在中国的活跃相辅相成。国外VC不仅仅是企业的资金支持者,更是起到了投资银行的作用,帮助企业进行海外上市。可以说,创业投资者与高科技企业的完美结合正是海外上市的一条快车道。如果说草根型VC初始进入中国时,带有盲目乐观的心态,那么经过了几年的历练,这些VC更加熟悉中国,投资行为也趋于冷静与理性。

  本土型VC则革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VC三剑客进行华山论剑,本土型VC总是处于尴尬的局面。

  本土VC的出身大多有政府背景,是地方政府为扶植本土的产业而成立。由此衍生出其投资决策受政府影响,区域性强、市场化程度不够的弊端。本土VC比起国外的VC,缺少的是在高科技领域专业的行业背景。本土和外资在关注的行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外资将目光集中于广义的IT领域,而本土创业投资机构更多的是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寻找投资机会。在


IT领域,不是本土VC不想关注,而是缺少这部分的经验,因此把投资集中在自己可以理解和把握的领域。
  本土VC的发展存在制度性缺陷,面临的是资金缺乏与退出渠道不畅通之危机。中国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股市低迷,广大中小科技企业从中国股市中融到资金的难度很大,由此选择了海外上市。况且国内主板市场与深圳中小企业板的容量也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要。

  本土VC欲进行发展,首先需要广泛寻求合作;其次,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来选择项目,而不是追随热点和潮流;再次要拓展退出渠道。也可探索中国特色退出方式,如购并等;最后,需要建设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内资的创投法规还未推出,希望国家在政策层面可以快速地有所突破。

  2005年VC三剑客在中国投资景象将会愈演愈烈。一方面是2004年良好盈利的刺激,另一方面是2005年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将使国内企业对VC的需求加大。国际上大约有200亿美元的资本准备进入中国创投市场,但截至目前,总共只向中国市场投放了约40亿美元。大量的资本金还在觊觎这个市场。而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本土型VC也将快速崛起,步入良好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