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包之后 厨师的未来如何

  变化太快的时代,在持续淘汰的同时,也在持续创造新的机会。

  十多年前,北京白云桥南向300多米处的路东,开了一家徽菜馆,门脸儿不大,安安静静地藏在路边儿,这里的“臭鳜鱼”做得极地道。“极地道”的评语,是拽了老徐去“捧场”的安徽朋友点的赞。老徐除了觉得确实很好吃之外,还很感悟到“臭鳜鱼”之臭与北京臭豆腐之臭,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有了这样的起点,后来别家店的“臭鳜鱼”就很寻常。年前,朋友送来几条“臭鳜鱼”的半成品(即所谓预制菜包)。“臭鳜鱼”真空封装,包装袋上印着烹制说明,三言两语,简单明了,配料也寻常。按照说明,略经烟火,一条“臭鳜鱼”就出锅了。众食客的一致意见是——色香味形都还不错。老徐觉得,虽与那家徽菜馆厨师亲自料理出来的“极地道”肯定有差距,但单就馥郁的香臭味道和肉质弹牙的口感而言,感觉已经相当好了,存在的差距,恐怕只有格外挑剔、讲究的顶级食客才会介意吧。

  有人断言,预制菜包在不久的将来,会让绝大部分厨师失业。如此判断,大方向是不错的。从商业模式看,预制菜包的工业化生产,在标准、质量控制、方便性、成本等指标上,显然要优于“个体作坊式”烹制。普通人在家里都能“料理”出像模像样的名菜,餐馆后厨的“熟手”,料理起来的效率会更高。

  从食客感受而言,用预制菜包做出来的菜肴,与厨师亲自烹制的菜肴,在理论上肯定是存在色香味形等方面的差别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食客的嘴,恐怕很难品评出其间的差别,关键是他们也绝不会如此细腻,在这种差别上纠缠,更粗泛的“好吃”或“不好吃”,才是普罗大众的点评模式。在这一点上,预制菜包要“糊弄”出一个“好吃”,绝对没有难度。

  因此,预制菜包将来会对厨师进行职业取代的降维打击,这个判断不存在方向性问题。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类似的取代就一直进行着;随着各类技术的快速进步,取代的进程一定会大大加快,取代的效率越来越高。如果说预制菜包的制作,流水线智能控制的程度还比较低的话,智能机器人直接进入厨房、亲自料理(如果料理的还是预制菜包)的效率就会更高。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的厨师就是机器人。据餐厅行政总厨张朝辉介绍,为了让机器人厨师做出合格的菜肴,厨师们和技术专家一遍遍、一点点地打磨,厨师们把安身立命的烹饪技术和独家心得无私贡献出来,由技术专家把这些“秘密”转换成一行行的代码,终于打造出了合格的机器人厨师。

  机器人厨师上岗之后,用餐者对菜肴的一致赞誉,显然是对机器人厨师从业资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厨师这个职业未来走向的一种预示。张朝辉用自身的职业经历,对此进行了备注:1990年入行厨师,服务了亚运会;2008年,服务了北京奥运会;今年,以行政总厨的身份服务了北京冬奥会,服务形式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以厨师的身份对厨师这个行业进行了力所能及的“颠覆”。

  绝大多数厨师而言,随着预制菜包从工业流水线上“飞”进千家万户、“飞”进无数街边小馆,随着机器人厨师的普遍上岗,厨师这个职业的发展路径有了新选择。普通人只要有了事关烹饪的新灵感、新技巧以及新实践,都能把这些“独家秘密”变成代码,传授给机器人厨师、智能流水线,使更多人品尝到“独家秘制”的新菜肴。

  这样的替代趋势,显然在加快,不惟厨师行业如此,许许多多行业的从业者都能感受到这样的趋势,无论是电视台的虚拟主持人、报社里的写稿机器,还是机器人医生、机器人律师以及藏在网络背后的智能分析系统,都裹挟在这个大的趋势里,没日没夜地往前奔。张朝辉对此的感受是,“时代变化太快了”。变化太快的时代,在持续淘汰的同时,也在持续创造新的机会,只要能抓住新的机会,就有可能发展出一片全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