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多少

  按一声是国歌,按两声是兰花草,按三声是生日快乐,根据门铃的音乐来区分来宾的身份,这个创意很妙吧!而它的作者康钊,不过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地震发生后通常会发生火灾,如何避免?石景山中学初二的学生杜家玮设计的“地震火灾控制装置”,断电断气一举两得,有效地降低了火灾的可能性。

  这些新颖有趣的作品是在2007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亮相的。

  2004年,由团北京市委主办的全国第一个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在京举办,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作为固定承办方的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青少中心)目睹了其间的变化:4年来,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一直是北京青博会的主角,参展作品也由2004年的60件增加到2007年的160件。数字提升的背后,凝聚着青少年工作者、老师和孩子们不懈的努力和付出。

  今年参展的160件作品是青少中心从3000多件参赛作品中筛选而出,其中的26件大学生作品是首次参加青博会。不同于以往“纸上谈兵”的手工模型和论文,此次展出的更多是实物,在众多的科技作品身上凸显出两个关键词:创新和实用。

  兴趣是科技制作最好的老师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在笛子、水管琴、大提琴的应和下,悠扬的乐音回响在展厅,引得行人驻足欣赏。别小看这些自制乐器,创意可不一般:笛子是用扑克牌卷制而成,水管琴由长短不一的水管组合,琴锤由数学试卷摇身变成,大提琴的主干是油画板。“新颖、创意、环保……” 这是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戴毅新老师的评价。

  制作这些独特乐器的五名学生,都是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艺术团的成员。他们告诉记者,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电工、烹饪、技工、摄影等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还以创新思维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等赛事为契机,动员学生报名,并配备老师辅导。

  “这个东西我见过,是二极管!”

  “这个我也知


道,如果有人用剪子剪断铁丝,报警器就会响,就知道有人在偷车!”抢着说话的是6岁小朋友王瀚迪。在青博会上见到这些好玩的科技制作,他忍不住摆弄起来。“我参加了无线电小组,还做了电子门铃呢!”王瀚迪骄傲地说。

  从1997年起,青少中心就在全市中小学倡导开展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科学兴趣。

  2000年,北京市八一中学开始在初中各个年级设有科技特长班,针对特长班学生开设电脑机器人、动漫制作、天文、单片机、航模等许多方面的选修课。

  从校内兴趣小组,到跨校项目小组,再到面向全市的少年科学院,一步一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这是青少中心构建的蓝图。

  10年过去了,无线电、航模班、机器人、车模、动漫制作……几乎北京市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特色班,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兴趣。

  我从竞赛中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

  8年的时间,八一中学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培养成果却是骄人的,在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上多次获奖,今年9月学生还将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机器人锦标赛;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上,他们获得了团体金奖和创新型学校的荣誉,其中有一名学生杨辰还被评为创新型学生。

  “未来杯”全国青少年科学创意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比赛、头脑创新思维大赛,都是青少年很喜欢的比赛。

  不仅是北京,全国都在行动,据《中国科协2006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2006年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1145次,比上年增加11.5%,其中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1159万人次;举办青少年科技夏冬令营3696次,比上年增加174次,上升4.9%,参加人数7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7万人次,比上年上升10.3%。

  “在数码摄影比赛中我学会了电脑制图,在遥控帆船比赛中我学会了开帆船,在探雷竞赛中我认识了探雷器,在创意大赛中我学到了力学、结构学等知识。”说起这些收


获,杨辰可是如数家珍。

  欣赏了青博会上学生的作品,科普志愿者工作团的专家沈乃氵征这样评价:“现在很多学生喜欢做机器人,泛泛地做出来,会动、会唱歌、会跳舞,一点使用价值也没有。孩子们的作品很实用,你看那个抽水马桶,把家庭的废水过滤后就可以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使用价值都有,多节能啊!”

  “2004年的青博会,参展的手工作品居多,主要是校内的小模型、小实验;到现在学生们主要是带着兴趣去作,你看粪便清洁器是带有仿生学的原理,环保公厕利用沼气和太阳能发电,它体现了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科学意识在增强。”连续四届承办青博会,青少中心主任高斌对参展作品的水平变化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