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寻物品”商店

  6万元起家,18平方米小屋,2台电脑,6个人,专门销售市场上买不到的东西 

  赚钱很难吗?股市有风险,邮市不景气,期货的春天还未来临。
 
  赚钱容易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难题,报纸上的一条消息,甚至走在大街上的一个闪念,都可以成为某种产业的催生剂,让你不需要太大的投资,便有望获得丰厚的回报。 

  商机难寻,有时却就在你的身边,意识到它的存在,你就有可能从此走向成功。 

  当记者来到东四十二条的北京难寻物品商店采访时,商店总经理王金桥先生正在繁忙地接听电话,不难听出每一个电话都联系着一笔订单。走进难寻物品商店,发现这只是一间面积18平方米的小屋,墙上贴着本周的热卖商品:防噪音耳塞、超声波驱鼠器、防辐射衣服、智力竞赛抢答器等等,王金桥介绍说,所有的商品都是在一般市场上难以购买到的,在这里却能够以出厂价买到。
 
  6万元起家,要签110万元订单 

  北京市难寻物品商店建立于1994年4月,在1997年的时候又上了互联网。如今,难寻物品商店从卖十几元的耳塞发展到每天几万元左右的订单,最近将有110万元左右的合同和首都时代广场签署,合同的项目是阿姆斯壮棉板。 

  王金桥告诉记者,建立难寻物品商店的思路起源于填补市场空缺,这和他亲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1993年,王金桥供职于北京科利公司,主要负责销售工作,在接待顾客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人不能如愿以偿地购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于是,建立一家商店专门出售在市场上买不到的东西,成了王金桥的强烈愿望。由于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王的商店于1994年4月经过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6万元人民币。
 
  王金桥介绍说,6万元资金中的两万元用于18平方米的店面租金,租期为一年。其他的基本上是用于固定资产、人力成本等。那时由于没有互联网络,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开支用于购买专用书籍,以便找到客户所需物品。商店的广告宣传费用也列入其中,方式主要是媒体广告。随着品牌的逐渐推广,商店从单一的客户逐渐发展到拥有相当一批法人单位客户,订单也从零散订单发展到具有规模的订单。他说,如果不出意外,他即将和首都时代广场签署110万元的合同,为时代广场提供天花板材料。 

  每天花费成本200元,利润达10%
 
  仅仅18平方米的小屋、几张桌子、两台电脑和6个人,如此简单的设备如何招徕生意?王金桥解释了难寻物品商店的经营方式,商店刚开张时,主要依靠一种“有诉才寻,有求才应”的服务模式,老顾客口口相传,信息则依靠平时的积累和参加各种展销会获得。这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经营方式。
 
  1997年互联网的兴起,一下子使“难寻店”的营业额成倍地增加。通过互联网,王可以把“难寻店”的产品放到搜索引擎上,同时也把商店的联系方式写入网页,通过互动王先生成功地在网上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同时把“有诉才寻”的单线营销模式发展成“有诉才寻”和“知而后寻”两条线。比如主动代理一些他人不经营的特色商品,如商店柜台里的护胎宝(防辐射衣服)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品牌,许多人就是慕名而来寻找购买的。

  互联网带来的另外一大优势就是把客户和供应商的范围都扩大了,市场从北京一个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供应商也扩大到100多家,同时成熟的品牌也迅速扩展到30多个。根据王金桥的介绍,综合起来,他每天花费的成本是200元,利润在10%左右。 

  王金桥说,难寻物品的特点是市场容量不大,容易被人忽略,但是通过资源整合,却会发现全国的市场容量是相当可观的。通过7年的发展经营,难寻物品商店已经走出一条相当成熟的赢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