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精品路线 自主品牌生存之道

每年2月份,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销售“冰川期”,但中国自主品牌销售业绩斐然。在微型轿车市场上,一汽天津夏利2月份售出11049辆,今年前两个月以突破3万辆的累计销量高居榜首,奇瑞qq以2.3万辆的成绩紧随其后。夏利和奇瑞qq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21%和23.16%,两者占到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今年3月份,天津一汽夏利升级改款a+系列轿车全国上市,媒体和消费者好评如潮。
销售数据是解读市场最有利的武器,也赋予了民族汽车自主品牌更深层次的意义。
自主品牌的核心价值
  什么是自主品牌的核心价值?从宏观上说,它代表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从微观上说,则是合乎消费者的利益。我们曾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消费者在购车时,是否会首先考虑自主品牌?答案是否定的。调查结果显示,民族情节在购车行为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一位受访者的话也许代表了大众,“发展民族自主品牌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普通消费者只选择价位合适、质量和售后服务好的车子,而不去管它是否为自主品牌。”
  来自行业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去年已经占据超过20%的市场份额,今年有望超过30%。曾经上不了台面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被挑剔的消费者以购车三大指标精心衡量后,基于自身的价格和服务优势正慢慢进入国际视野。
  夏利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模式
  曾经在出租车行业久经考验的自主品牌夏利,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国内同类型车中首屈一指。作为国内小型车市场的传统优势品牌,长期以来一直以“物美价廉” 而声名远播。在国内市场春风得意的夏利,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获利不小,先后实现了对西亚、美洲等多个地区的批量出口。前不久,夏利又被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hbc公司相中,准备将其作为下属出租车公司的替换车型加以批量引进。
  不仅仅是夏利,奇瑞、吉利等车企近几年也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汽车批量出口已经成为实下的热门话题。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自
主品牌拥有服务、价格等多方面的优势,但与实力强大的跨国汽车巨头相比,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生产规模管理经验、研发积累、人才储备、车型平台、资金力量等诸多方面尚有差距,在技术上也有待更多的突破。中国汽车企业要想追上这些汽车巨头,需要建立自己的标准,行业的标准,并开发出适合自己的平台技术。
  技术创新成就自主品牌
  从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看,现存的模式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依靠模仿国外技术,然后慢慢消化、逐渐提高;第二类是通过合资,引进国外汽车技术与资本;第三类是在开发与引进国际先进资源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自主创新。
  很显然,夏利选择的是第三种发展模式。“合资”也好,“引进”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消化、吸收,然后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去年,夏利的销量达到了 20万辆,占到同类车型30%的市场份额,而长期坚持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从19年前引进日本大发公司charad平台以来,天津一汽产品开发中心就在不断地消化、吸收这些技术,并进行自主创新,底盘、车身、动力系统、整车的匹配……从简单的增减配置到稍微复杂的技术改型、技术升级,夏利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走在国内前列。
  在试验检测方面,夏利拥有发动机与排放、强度与可靠性以及道路三大试验室,同时,产品开发中心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授权,具备汽车检测和计量资质,具有对汽车整车、汽车排放、底盘、发动机、电气、车身附件等100多种产品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检验的能力。
  “至少有15年的时间,我们完全靠自己的研发体系、制造体系和管理体系支撑这个企业,直到今天拥有了完全自主的发动机厂和变速箱车,以及一个完整的采购和销售的网络体系。”夏利高层曾在接受访问时称。汽车安全与耐用的特点,让它不同于其他商品,急功近利不可能造出好车,自主创新需要时间的沉淀,并依据汽车生产企业产品的特点、市场供求状况、技术资源储
备情况等因素来逐步加大研发投入。
  自主品牌路还长
  是否拥有强势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是一个企业能否强大的根本。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精品不一定是豪华车,在每一个档次的汽车中都能产生精品,包括在微型车领域,自主品牌可以在这个市场中稳扎稳打、积攒力量,创造出精品来。比如一直以创精品为目标的夏利,在20年的市场磨练中,产品技术不断创新升级,销售网点日益密集,售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生命周期不断缩水的中国汽车市场,夏利却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这个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国产化率与“国产化质量”不能脱节
  近期,合资品牌的几款热销国产车频频出现各种“问题”。首先是针对大量车主反映的一汽丰田锐志轿车发动机渗油事件,一汽丰田近日正式回应:发动机渗油属于装配工艺问题,一汽丰田将对问题车辆进行保修;由于不涉及安全隐患,不采取召回的方式。另外,各地很多2005款东风本田crv的车主也集中通过crv 车友论坛等反映爱车出现了烦心的“车尾下沉”现象。
  一汽丰田锐志也好,东风本田crv也罢,都是技术“全球同步”、在全球市场上热销的车型,它们的某一批次的产品单单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其中深层次的原因耐人品味。
  近些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汽车巨头竞相把技术“全球同步”的最新车型引进中国,以吸引消费者并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应对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生产这些中高端车型的合资企业在提高国产化率方面不遗余力。尤其是《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实施,更是改变了过去进口车在中国装上4个轮子就摇身变成“国产车”的局面。
  前不久,一些消费者针对国内汽车厂家大幅降价的市场行动质疑降价会不会影响新车质量,这本有些“杞人忧天”,因为在任何一个市场,任何一个汽车生产厂家都绝不敢在降价与降质量之间划等号,这无疑是自毁品牌。然而,消费者的担心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产车因为要降低成本、
国产化率大幅提升的同时,隐藏着的“国产化质量”信任危机。
  回首上海大众成立之初,在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质量标准上就没有含糊,坚决执行近乎苛刻的德国大众的标准,这促使国内汽车配套零部件产业咬着牙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时过境迁,“桑塔纳时代”早已是往事,当今国内车市的产品,技术“全球同步”的越来越多,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比桑塔纳高出几倍,这对工人的装配质量、零部件供应体系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再吃力也必须要迈过的一个槛儿。
  近期频发的汽车质量问题,也再次将消费者的视线吸引到“千呼万唤出不来”的汽车三包法规上。毕竟,没有国家法规保驾护航,消费者与汽车企业发生纠纷时,很难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