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有济钢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在国家科技大会上,济钢的“热能资源高效梯级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项目”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是以工艺过程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转化为手段,以余热余能全部高效利用并转化为电能为目标的综合集成技术。这是济钢集团总公司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鼎力之作。
  日前,本报记者对李长顺总经理进行了专访,李总介绍了济钢自主创新的经验和体会。他表示,首先坚持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些年来,济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自主开发了30多项先进工艺技术,有效推动了工艺清洁化和产品清洁化。他们先后开发了钢渣水淬技术,钢渣回收率达到100%;开发了污泥综合利用技术、高效汽车热送热装技术、短流程紧凑型大板坯直送直轧工艺技术、蓄热式加热炉技术、无蒸汽高效蒸氨技术。1700薄板坯连铸连轧项目,是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为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其次,坚持科技攻关,减轻多层压力。上世纪90年代初,济钢同样面临环保、高成本等压力,面临装备落后、效率低的发展压力。如何化解压力,实现外部和谐、内部高效的快速高效发展?几经总结和探索,济钢的领导层把目光锁定在以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攻关上,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发展的档次和水平,逐步形成了有济钢特色的发展之路。
  另外,坚持观念引导,自我创造良好文化氛围也是他们始终贯彻的方针。“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创意无限,资源有限”等观念不断提高着济钢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他们致力于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实现了从最初的节能降耗到“资源充分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为内涵的发展。
  坚持冶金技术国产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是他们的又一项决策。济钢不断引进消化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实施重
大冶金技术国产化改造。引进干熄焦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在国内建起了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法熄焦装置,被国家确定为节能示范项目,并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能源的高效转化上,济钢敢为人先,成功建成第一代以低热值混合煤气为燃料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解决了行业性的技术难题,整个系统比常规煤电机组效率提高50%,而且“没坏水、不出渣、很绿色”,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实施,完成后,济钢80%的用电可自给。
  通过发展自主创新,济钢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2005年,济钢吨钢耗新水3.98立方米,5年累计节约新水1.1亿立方米。再放长一点看,“九五”到“十五”的10年中,济钢年产钢增长近5倍,耗新水总量仅增长1/10;10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800万吨,价值120亿元以上。
  济钢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取得了又快又好的发展。2005年钢产量达到1042万吨,位居全国第7,实现销售收入386亿元、利税31.6亿元、利润19亿元;出口钢铁产品130万吨,创汇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1.6亿美元。“十五”期间济钢做足工艺、产品结构的大调整,实现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转变,跃上产品企业到文化企业的新层次,处于变化最大、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职工得到实惠最多、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的阶段,5年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34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实现利润59亿元,2005年总资产达到322亿元,是2000年的3.16倍。
  济钢真正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