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又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感情,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探索未知的欲望,激发其创新活力。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体现于“重课本,不惟课本”。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我们又不能惟课本。例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一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个同学却说:“这样方法不带普遍性,如在圆柱的两底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课本,敢于创新的精神,他显得很高兴,其他的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位平时较胆小的学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正方形”。我接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正方形呢?”同学们顿时思维活跃,把活跃的学习气氛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最后,同学们又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殊途同归。这样整个教学气氛轻松活跃,主


体性强,培养了创新的兴趣,这样坚持不懈,学生便会树立创新的信心。

  二 创设情景,诱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具有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进思维的积极参与。当思维和想象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会激发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也就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时,课本的例题图是这样的:“停车场原来有 4辆小汽车,开走1辆后,有2辆小汽车开进来”。教学的重点是先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再正确地计算。为了突出重点,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先把小汽车配上鲜艳的色彩,再加入声音,设计成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现在屏幕上,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通过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学们讨论热烈,踊跃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泼。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既掌握了新知识,又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三 引导质疑,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多满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所以然”。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敏于联想,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洞察力,培养创新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出了一道题: 125×88,请一位女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她是这样计算的:125×88=125×(100-12)=125×100-125×12=12500- 1500=11000。这时有一个男同学举手,他说:“老师,我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我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说:“请说说你的算法”。该学


生是这样计算的:125×88=125×(80+8)=125×80+125×8=10000+1000=11000,我肯定该学生的算法是对的,并表扬了他。接着我趁机启发学生,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你们能发现吗?课堂里顿时群情激昂,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通过讨论后,同学们很快发现还可以这样计算125 ×88=125×8×11=1000×11=11000。我及时表扬了全班同学,鼓励他们在以后的解题中,要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争取找出最快捷,最简便的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灵活,创造性就更强。

  四 启迪思维,挖掘创新潜能

  学生学习的创新不等同于科学的发明创造,只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解法、新思路、新见解都是创新。因此,数学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所“想”的东西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后,出示一道练习题:“ 两个数相除,商是 21,余数是3。如果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相加,它们的和是225。那么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前一句话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比除数的21倍还多3”。再换个说法就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比除数的(21+1)倍多3”。题目中第二句话换个说法是“被除数与除数的和是225-(21+ 3)”,整个题目的思路换个说法就是“201比除数的22倍还多3 ”, 从而可以求出除数和被除数。让学生学会把这样数量关系“换句话说”,能使题目的条件变得更加直接,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更一目了然。做这种“换句话说”的练习,可以弄清题意中量与量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问题开放,开拓创新灵感

  “应试”教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是“解题能手


”,但无创新意识,更谈不上成为创新人才。因此,我们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开放题的引入,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开拓创新灵感,才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中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过几天学校就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中餐以 4人一个小组为单位订购。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超市提供的食品价目表填写购物单,要求是:搭配合理,经济实惠(食品价目表如下:面包 1只1元5角;蛋糕2块2元4角;娃哈哈6瓶5元4角;矿泉水1瓶2元;可口可乐1瓶3元;香口糖1支1元5角;巧克力1块2元),看谁买的既合理又经济。结果答案众多,有些答案甚至我也没想到。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既有现实意义,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不受局限,又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解答问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持之以恒,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