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跨区域融资风险

警惕跨区域融资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正逐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而自由流动。反映在金融领域,则表现为企业对外融资活动由本地区向外渗透。为了解江苏省内企业省外融资情况,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前不久在全省13个市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记者从相关数据中感觉到,跨区域融资背后的风险隐患值得警惕和关注。

  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11月末,江苏省内企业省外融资余额787.87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239.90亿元,主要方式包括金融机构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企业间资金拆借等。其中,向省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50.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2.04亿元,增长44.8%,远远超过同期省内金融机构贷款16.6%的增幅;向省外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企业户数由2003年末的1022家上升至1352家,增长32.3%。

  同样,异地资金在流向上明显向发达地区倾斜,苏南地区因优质企业较多,受到异地金融机构的青睐,与苏北欠发达地区差距有逐渐拉大趋势。截至2004年11月末,苏南、苏中和苏北企业省外贷款余额分别为617.33亿元、81.49亿元和51.23亿元;其中,苏南和苏中地区贷款余额较2003年末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为49.6%和36.1%,苏北地区涨幅相对较小,仅为12.8%;三地区占全省异地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82.3%、10.9%和6.8%。而且占异地贷款企业数12.5%的164家企业,贷款余额高达524.25亿元,占全省异地贷款总余额近70%。其中,仅江苏省某一家企业,2004年单笔贷款就达30.55亿元,占全省异地贷款总额的4.1%。
  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高于中资机构。调查结果显示,省外中资机构向省内企业融资余额略高于外资金融机构,但外资金融机构向省内企业融资增长速度高于中资机构。截至2004年11月末,省内企业在省外中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412.52亿元,占全


省取得异地贷款总量的55%,比2003年末增长36.8%;向省外外资金融机构贷款337.53亿元,占总量的45%,比2003年末增长55.9%。中资金融机构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82.85亿元,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157.53亿元,其余为各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贷款。日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居外资金融机构贷款首位,余额125.8亿元,占全部省外外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37.3%,其次为美国。
  此外,省内企业在省外金融机构的融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2004年11月末贷款余额531.54亿元,占全部省外贷款余额70.9%,比2003年末增加154.85亿元,其次为北京、广东,其他地区金融机构贷款量很少。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跨区域融资除了正面的、积极的因素之外,同时也极易带来相关风险隐患。有关人士指出,跨区域融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过度授信,诱发投资膨胀。异地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一般都是本省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在省内金融机构都已经有了相当的授信。企业借贷渠道多样、资金环境的宽松,诱使企业投资欲望膨胀,扩张速度加快,有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利于企业搞好规控,提高资金利用率。一旦市场出现风险或者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金融风险极易转嫁到贷款银行身上。

  资本跨区域流动不利于地方经济稳定。一是异地资金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考虑较少,更注重自身的短期盈利目标,且对市场、政策的敏感性较强,流动性较大。一旦企业发生经营困难或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异地金融机构往往会迅速作出反应,提前收回贷款或率先采取其他行为保证自身资金安全,这样势必会导致贷款地区短期内的资金缺口,对当地经济和金融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二是部分异地资金留出地是经济较不发达地区,虽然这些地区的信贷资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提高资金收益率


,但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却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信息不畅,使异地银行存在经营风险。由于异地贷款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贷款银行与客户建立信贷关系的时间较短,往往难以有效了解异地企业真实的经营、财务、信誉等状况,贷款投入的盲目性较大。贷款投入后,银行信贷人员不能如本地放款一样,经常到企业进行贷款跟踪管理检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到实时监管,从而使异地贷款管理链条长,反应慢,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造成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的机率增大。

  异地融资监管存在较大难度。我国现行法律和法规中有关异地贷款的规定较少,具体条款的制定也不够详细,如《贷款通则》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贷款人发放异地贷款,或者接受异地存款,应当报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备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完全遵照执行,给监管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我国现有的监管体制是以贷款银行而非借款人为监管对象的,因此本地的监管机构无法有效监管异地贷款,而贷款银行方的监管机构由于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异地贷款各方面的信息,导致事实上的异地贷款监管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