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能力改变消费履历

融资能力改变消费履历
【内容摘要】
   融资能力不仅影响人们的消费履历,而且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不能仅仅依靠已有的经济收入和财产,还必须依据其融资能力。换句话说,融资能力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对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必须引入时间概念,考虑财产和消费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分布,而融资能力则是影响个人的财产履历和消费履历的重要因素。
当代消费生活不同于传统消费生活的地方之一,是借贷消费的兴起。由于金融机构开辟了信贷消费业务,消费者可以预支自己的未来收入,而提早买进耐用消费品或服务,从而实现生活水平的升级换代。例如,由于住房按揭制度的实行,使工薪收入者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的方式,提早实现“我想有个家”的梦想,然后再分期付款,偿还银行的债务。

  很明显,在存在信贷消费制度的条件下,一个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它已经获得的收入的多少,而且取决于其融资能力的大小。如果融资能力越强,就越能提早实现生活水平的提高,延长消费享受时间。由此可见,融资能力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履历(即产品消费在生命周期上的分布)。如果一个人的融资能力不强,那么,耐用消费品(如住宅)的购买,只能以长时间的储蓄准备为代价,从而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消费享受时间。相反,假如人们具备融资的条件和能力,就能提早买进住宅等大件耐用消费品,从而实现消费履历的最佳化。

  融资能力不仅影响人们的消费履历,而且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评价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不能仅仅依靠已有的经济收入和财产,还必须依据其融资能力。换句话说,融资能力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指标之一。由此可见,对于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必须引入时间概念,考虑财产和消费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分布,而融资能力则是影响个人的财产履历和消费履历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来测量一个人的融资能力的大小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


解一个人所处的融资环境。融资环境是各种融资渠道的总和。融资渠道越多或越顺畅,社会的平均融资能力就越强。

  融资渠道可以进一步分为制度性融资渠道和非制度性融资渠道。所谓制度性融资渠道,就是由正式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融资渠道(如银行)。它受正式契约和制度性的规则所约束。一旦借方违约,将由法定的第三方仲裁机构介入,强制契约的执行。所谓非制度性融资渠道,指的是从社会关系网络(如亲朋好友)进行融资的渠道。它没有明文的契约,也没有正式的制度。借贷双方凭借信任和情感而维系借贷关系。一旦借方违约,贷方往往是通过道德舆论,或亲自催债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由法定的第三方来制裁。

  第二,融资能力还取决于个人的信誉,即偿还债务的意愿。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人的信誉越好,从关系网络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如果某人的信誉记录劣迹斑斑,那么,其关系网络就会寻找种种借口拒绝借贷,正所谓“有借不还,再借困难”。更致命的是,一个人的信誉污点,往往会在关系网络中不胫而走。显然,信誉构成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可以称为“信誉资本”。

  非制度性融资渠道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是,在这里,可融资的额度十分有限,融资的确定性也比较低。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非制度性融资渠道的范围不断缩小,相反,制度性融资渠道的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个人融资的主要渠道。那么,在制度性的融资渠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个人的融资能力取决于什么因素呢?

  首先,它取决于个人的可预期收入。在这里,职业的稳定性和未来收入的可预期性和可计算性,构成个人融资能力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职业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因为与它相连的可预期收入构成个人融资能力的重要依据。

  其次,个人的融资能力也取决于个人的信用记录。与非制度性融资渠道不同,在这里,个人的信用是通过系统化、制度化和形式化


的记录而测定的。良好的信用记录成为个人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

  最后,个人的融资能力还取决于个人可用于融资抵押的财产和职业履历周期。一方面,可抵押财产越多,融资能力越强。另一方面,一个人越是处于职业履历周期的早期,可预期收入的周期就越长,融资能力就越强,但与此同时,该人可用于融资抵押所需的财产可能就越少,而后者则抵消了一定的融资能力。

  不论是哪一种融资渠道,个人的信誉或信用记录在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迅速建立和完备制度化的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记录系统,是确保个人融资能力与个人信誉挂钩的保证。它不但可以促进居民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因为信用记录促进了融资能力,而融资能力则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在生命周期中的分布(消费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