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一

 

英国:创意产业的发源地

 

一、什么是创意产业?

英国在世界范围最早提出“创意产业”一词,并积极发展“创意产业”。

1997年英国大选之时,托尼·布莱尔以“新工党、新英国(Britain will be better with new Labour)”的竞选纲领而成为新首相。为了体现“新”字,布莱尔改组了内阁,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简称“文体部”)成立了“创意产业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大力推进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英国DCMS创意产业工作组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创意产业纲领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提出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两份文件使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使各国开始关注因一个名词的整合而得到大发展的创意产业。

那么,何谓“创意产业”呢?

英国文体部将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潜力,而潜力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实现的产业”(those industries which have their origin in individual creativity, skill and talent and which have a potential for wealth and job creation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隐含下面几层意思。第一,创意产业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原材料或者机器,人的心智、技术、灵感是创意产业的主要资产。第二,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来自富


于想象力的个人,如电影、音乐、设计、计算机软件、表演等。第三,创意产业的产成品并不完全是可见可触的实物,也包括使我们感动、娱乐或吸引我们的特定服务。第四,创意产业把知识产权与创新相结合、创意货物产品与创意服务相结合、新意与立异相结合。

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的“Creative”词条,“Creative”具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创造(性)的;其二是(人)有创造力的。为什么把“Creative”翻译成“创意”,而不是“创造”呢?从英国文体部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意是对艺术和其他知识产品、智能产品的创新和创造。人是创造的主体,包含人的创造力,人的技能和人的天赋。创意因能够创造财富与就业而得以成为产业,通过发展产业而为社会贡献财富,从而越来越被英国各界承认和重视。

有人指出,在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成为创意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并且对整个创意产业起了枢纽作用。如果说,将“创新”理解为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时代技术层面的创造和更新的话,那么,“创意”一词更能表达出英国知识经济社会中人的思维价值创造,这是比“创新”更深一层次的头脑风暴行为和思想活动,其明显的标志是具有知识产权性。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

从英国创意产业覆盖的具体产业门类来看,创意产业强调人的创造力,注重艺术对经济的渗透和贡献,艺术不单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英国经济生活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方面。

二、英国为什么能首次提出创意产业?

回顾英国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英国在世界范围内首先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曾经经历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业经历了巨大变革,改良土壤、培育良种、采用新的耕作方式、使用新农具、开凿沟渠、灌溉排涝等,不仅增加了英国财富,也培植了乡绅的经营意识,鼓励人们追求财富。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经济历史前进的方向


。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英国展商几乎全部陈列工业品,而外国客商则基本是农产品或手工品。第一届世博会宣告英国进入工业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富强的国家。尽管经济成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斯米—李嘉图的自由经济主义和边沁的功利主义让英国人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最终促成了英国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独霸全球的地位开始丧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到了美国和德国的后面,其重要原因是英国丧失了企业家精神,工业缺乏创新,长期停留在煤、铁、棉等行业,对化学、汽车、电力等新兴行业不敏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服务法》,确保英国人免除失业饥饿之苦和疾病威胁,走向了福利国家。英国人在如何生活得更好的优越中,逐渐带来了经济滞胀的“英国病”。

1979年,英国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抛弃凯恩斯主义,信奉货币主义,对英国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坚决放弃英国已丧失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关闭了全国差不多所有的煤矿以及许多效益低下的钢铁、造船等重工业。虽然当时英国经济处于困境,失业率飙升,但这剂猛药彻底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为日后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政府还逐步放松对物价、个人收入、投资和外汇等方面的管制,使英国经济从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经济灵活性和企业竞争力大为提高。

1997年,英国工党的布莱尔上台后,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能主要是服务与调控,减少政府的官僚关卡,创造有利于市场经济运行的环境,被经合组织评为创业壁垒最低的发达国家。同时,布莱尔政府还积极改革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地方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因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英国提出和发展创意产业并非空穴来风。随着互联网、技术经济、知识经济雨后春笋


的发展,英国企业的成功往往由那些特别有想象力、特别有创意的人促成,可见文艺与创意连在一起发生的聚合效应不容小视。可以初步判断,英国提出创意产业并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效仿,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服务业革命”,也是一种扩张驱动的“服务业革命”(expansion-driven revolution)。它有别于生产率驱动的农业革命和利润驱动的工业革命。

英国创意产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具有规模的大产业,主要由于多元文化和国际化运作,如在伦敦就可以听到多种不同的语言,各种文化的交流、互动,造就了英国成为世界创意工厂的地位。此外,英国创意产业商业运作也较为成熟,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流转,英国的设计师既是艺术家又是商人,一直在第一线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的真正需求,也了解商业运作的机制,与国际品牌打交道的经验丰富,这些都是英国创意产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对英国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英国前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史密斯大臣上任后,具体领导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他们以科学精神,联合英国国家统计局,根据标准产业代码(SIC)和标准就业分类(SOC),着手调查英国创意产业中每个门类的产业规模、就业状况、年营业额等,以数据佐证创意产业的经济价值。

史密斯大臣任内发布两次《创意产业纲领文件》,说服工党政府,创意产业可能正是英国经济成长的动力与财富之源。史密斯邀请英国创意界的领军人物找出英国政府的三个方向:确保创意科目的学校教育;保护知识产权和支持小型创意企业家生存。

三、英国创意产业的涵盖门类

在创意产业涵盖门类的界定上,英国文体部把就业人数,成长潜力,原创性三个原则作为标准,选定了13个门类作为创意产业的范畴。

第一,出版(Publishing)。

第二,电视和广播(Television and radio)。

第三,电影和录像(Film and vid


eo)。

第四,互动休闲软件(Interactive leisure software)。

第五,时尚设计(Designer fashion)。

第六,软件和计算机服务(Software and computer services)。

第七,设计(Design)。

第八,音乐(Music)。

第九,广告(Advertising)。

第十,建筑(Architecture)。

第十一,表演艺术(Performing arts)。

第十二,艺术和古玩(Arts and antiques)。

第十三,工艺(Crafts)。

按照英国文体部的《英国创意产业比较分析》研究报告,上述13个创意产业门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产品(Production)、服务(Services)以及艺术和工艺(Arts and crafts)三个大类。其中产品大类包括出版、电视和广播、电影和录像、互动休闲软件和时尚设计5个门类,服务大类包括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设计、音乐、广告和建筑5个门类,艺术和工艺大类包括表演艺术、艺术和古玩和工艺3个门类。

根据英国文体部的统计,2004年英国创意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529.74亿英镑,其中产品大类为291亿英镑,占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的55%,服务大类为228亿英镑,占43%,艺术和工艺大类为11亿英镑,占2%;英国创意产业的就业人数为114.8万人。值得指出的是,英国文体部按照标准产业代码采集统计数据时,将表演艺术门类归属到音乐门类中,将互动休闲软件门类归属在软件和计算机服务门类中,因此表演艺术门类和互动休闲软件门类没有单独的经济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