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要努力营造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自主创新:要努力营造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自主创新,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要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要有一个设计、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合理机制。不管是技术发明还是科学发现,都要靠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但是没有自主创新的环境,人才的作用也不能发挥。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固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合时宜的考试制度、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不够重视科学普及等。但是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缺乏一个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社会环境。

  要努力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氛围,笔者认为,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改变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的倾向。目前,一些企业家或政府官员往往热衷于技术引进,而对国内自己的技术不太感兴趣。这一方面归咎于国内可用的技术不多,达到产业化的成熟技术更少;另一方面则因为我国科研与产业界两分离的现象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认为采用国内技术风险太大。

  要形成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的理念,不能把宝全押在引进上。引进只能缩短与国外的差距,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在技术差距日益缩小的今天,靠引进不但代价大,在很多情况下也不是万能的。

  二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基础研究不仅是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的源泉,对培养高级人才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研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个人的灵感或兴趣开展研究工作,这些人往往名不见经传、不被社会所重视。有人统计,美国基础研究中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不被普遍关注的小项目。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科学基金制”可能是最好的资助形式,但存在资金不足,批准率低的问题,致使有一些尖子人才可能被拒之门外。另一类是通过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而完成的基础研究,这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主流。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可保证国家目标的完成,但有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难


寻,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大拼盘”,国内外对此都有反映。基础研究与科技投入的比例国外一般为15%至20%,而目前我国不到10%。

  三要切实转变观念。首先,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这对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极为不利,因而,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便不容易产生,这也是近年来高档次自然科学奖很少的主要原因。其次,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不理想,造成“科研设备重复引进或利用率不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难以形成。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制度执行不严,创新不“查新”等,不仅影响学术交流,也对成果产生和推广不利。

  影响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而最难解决的是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百家争鸣风气的形成。社会各界都应该从我做起,共同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氛围,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