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别忽视专利瓶颈

自主创新:别忽视专利瓶颈
      “我国的企业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但其掌握和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亟须提高。此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力量尚未充分发挥出来。”3月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毛金生,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共同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知识产权主题报告会”上说了这番话。
    企业:运用专利制度能力差
    毛金生指出,在我国受理的国内职务专利申请中,有80%以上是企业申请的,同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的数量也在增长。来自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专利申请量达到22572件,历年来首次突破2万件大关,同比增长22.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一举攀升至12102件,首次突破1万件大关,同比增长40.6%,而且北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其当年专利申请总量的53.6%。以企事业单位为申请人的职务专利申请量为13507件,占当年专利申请总量的59.8%,从而使北京成为全国唯一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其当年专利申请总量半数的省市。另外,在全国专利申请量过万件的省市中,北京还是职务专利申请量超过当年专利申请总量半数的4个省市之一,北京的专利申请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但从总体来讲,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掌握和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不强、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目前申请、授权专利的企业数量仍然很少。据统计,2004年,全国只有1.1%的工业企业获得了专利授权,其中仅有0.17%的工业企业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至少有86.3%以上的高技术企业没有获得任何发明专利授权。
    其次,研发能力强、专利数量多的大企业数量少。2004年,我国没有一家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授权量在500~999件的企业仅为1家,100~499件的企业也只有2家。相比之下,2004年,美国本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00件的企业多达13家,500~9
99件的企业为24家,100~499件的企业为144家。其中,位居第一位的IBM公司获得的美国专利授权量更是多达3277件。
    再次,我国企业运用专利信息的意识差。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本来就比较差,而在研发过程中又不注意运用专利信息资源、不进行专利信息检索,造成大量重复研究,以至于在企业生产、销售时不可避免地侵犯他人的专利权。企业应对专利权纠纷的能力也不强,特别是应对涉外专利纠纷的能力亟待提高。
    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意识要加强
    毛金生说,在我国现有的科研体制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仍然占据着全国科技资源的很大比重。2002年以后,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但它们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数据,2005年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和北京科研机构的专利申请量为2764件,仅占北京当年专利申请量的12.2%,其专利数量与国家科研投入总量是不相称的。
    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2004)》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共有R&D人员109.5万人,其中在研究机构的有20.4万人,占18.6%;在高等院校的有18.9万人,占17.3%;两者合计占35.9%。2003年全国R&D经费共计1539.6亿元,其中研究机构399.0亿元,占25.9%,高等院校162.3亿元,占10.5%,两者合计占36.4%。
    毛金生认为,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占据着全国1/3强的研发人力和资金,然而专利申请量不足全国职务申请的1/5,这固然是由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承担着相当多的基础研究工作,但也反映了其对专利保护重视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的问题。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振刚指出,科研机构的专利产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广大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举办此次主题报告会,就是希望进一步增强中科院北京分院各研究所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及其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尤其是专利保护意识;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使其更加注重运用专利检索手段,确立科研立项的高起点,合理配置科研资源,规避专利侵权风险;在科研过程中更加注重合理利用专利信息,加快推进科研进程;在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时,注重将科研成果科学、及时地申请专利,有效防止科研成果的流失,以此不断提升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