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销售:是进是退?

终端销售:是进是退?


  没选择,有谋略

  归根到底,终端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终端资源的稀缺性、零售业的集中化和政府对反不公平竞争、反垄断等法律的执法力度不到位。只要供货商与终端之间“供大于求”的局面继续存在,零售业的集中化、连锁化和大型化趋势继续下去,终端费用上涨的压力就会存在;只要国内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不到位,终端费用上涨的压力就会不断变成现实。由于上述现象仍然存在并还会延续下去,合理的判断应该是:终端费用还会继续上涨。

  那么面对费用不断上涨的终端,我们是进还是退?
  
  我们有选择吗?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有选择吗?

  选择无非有三:回到大流通模式;放弃消费品行业;继续做终端。
 
  如果你仍满足于用薄利多销的办法经销成熟品牌或小产品,那么放弃终端,回到大流通模式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是如果选择这个模式,你就不能指望做大做强,因为流通渠道操作简单、门槛低、竞争激烈而且利润非常薄。更重要的是,由于“终端堵截”成了今天消费品营销的主要特征,流通渠道在持续萎缩,当别人进行终端堵截时,你的产品还能“流通”到哪里?

  放弃消费品行业也是一个选择,不过如果连跟人们衣、食、用有关的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消费品都做不起来,还能指望别的行业更轻松吗?
  最后的选择就是继续做终端。对于想做大做强的消费品供货商,做终端已经成了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掌控终端的价值

  做终端有哪些好处?

  第一,做终端就是做广告。大超市、大卖场这样的终端网点每天人流量非常大,几个大型网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购买力较强的消费群。对于酒水产品,有限的大型酒店、夜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覆盖大部分目标消费群。今天,媒介众多、信息高度拥挤、传播费用持续上涨,大众广告宣传的边际效益急剧下降,在终端进行品牌拉动的相对优势日


益突显出来。许多有远见的供货商认为,即使不赚钱甚至赔些钱,仅仅做终端的品牌拉动效应也是值得的。

  第二,在做流通渠道的同时做终端,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终端这个额外渠道所带来的额外销售量,可以分摊管理费用,使商家从厂家得到更多返利(厂家也会因规模经济效应而改善经济效益),这是做终端的“多渠道成本效应”。

  第三,如果向终端供应较多产品,可以分摊各种管理与营销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经营成本;同时,供应的产品数目越多,同终端的谈判地位就越有利,进而有可能争取到更优惠的交易条件。这是终端操作的“商品组合效应”。

  第四,商家出色的终端操作,可以吸引到更多、更好品牌的代理权,并可以从厂家争取到更多的市场费用支持,这是终端操作的“旗杆效应”。
  第五,成功的终端操作,可以给竞争对手形成一种较难复制的优势,这种优势使你有可能把竞争对手甩得越来越远,这是终端的“门槛效应”。
  最后,出色的终端运作可以带来销售和利润。很多客户做终端都在赚钱,他们的生意增长速度很快、很稳定。这证明,终端费用上涨并没有成为所有供货商的“经营瓶颈”。有好几个非常强势的经销商告诉我,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把终端的“门槛”抬得高高的,让竞争对手害怕、退出。
  
  终端“谋略”

  我们可以从战略、谋略和战术三个层面分析终端操作的“奥秘”。终端战略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做终端?”我们在前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做终端,别无选择。终端战术指终端操作的各种规范、方法、技巧和工具。终端谋略则是指终端操作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策略。我发现,做终端者战略基本相同,战术大致相似,失败往往由于“谋略”上出现了大的失误。以下“谋略”可谓易被忽视的终端销售“奥秘”。

  谋略一:建立高度互补的厂商合作平台
  一般说来,最理想的是厂商强强联合,即厂家有很好的品牌,在终端操作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人员、系


统、工具、费用、促销物料等方面的支持;商家有很好的终端营销理念、网络和经验丰富的销售队伍。在做终端方面,如果一方弱,另一方就必须强。许多企业终端没有做好,是因为厂商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补,双方在一些重要方面均很欠缺。

  谋略二:设计高效的产品组合和价格体系
  理想的产品组合视渠道而不同。例如,做酒店和夜店,每个品类(如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只选一个单品最好,这样既可打包进店,降低综合进店费用,促销员推销又有重点;如果做中小商超,应该多做一些品类,每个品类选择有限的品牌数目,每个品牌只选一两个适合该渠道的单品,这样既可成为中小店的主要供货商被其重视,又可分摊单位产品经营费用,提高经营效益;如果做大超市和大卖场,最好选同终端谈判力强的大型综合性经销商,同时自己设专人做终端维护和推广,这样既可以压低各种终端费用,又可以对终端进行有效维护;另外一种选择是寻找强势的单一品类经销商,他们一般有一定的终端谈判能力,也有一支较强的终端维护和促销员队伍。
  从价格角度讲,最好是周转快但毛利低的产品和周转慢但毛利高的产品相结合,这样可以用前者带后者,既做量又保证综合利润。如只做成熟品,很可能无利润;如只做高毛利产品,则很可能不起量。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例子:一个供货商在卖场争取到免费做一个由8个排子组成的巨型地堆的机会,条件是必须在两周内实现20万元的销售目标,否则必须自己补齐缺口。他在6个排子上放高利润但低周转的产品,2个排子上放利润非常低但周转非常快的成熟品,结果是卖了16万元。他非常聪明地用票据对冲的方式,买回又卖进4万元的成熟产品,结果只损失了约2000元的差价。换句话说,他起了一个8个排子的巨型堆头,做了两个星期,卖了16万元的货,其中大半是高毛利产品,却只花了 2000元。

  谋略三:确保多渠道互补性
  卖场做影响,流通做利润;酒店做影响,商超做利润。通过有效的渠道互补,可以实现较好的综合利润。例如,一个酒水供货商做的一个白酒产品进货价是12元,他按32元的供货价先做了酒店,在酒店零售价为58元。在酒店起量后,他又以48元的供货价进了商超,在商超也卖58元。由于酒店费用非常高,他在酒店渠道只打了一个平手,但在商超单位产品的净利润近25元,是进货成本的两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