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运作如何节省“进店费”

  【提出问题的背景】
 
  在面向企业一线营销人员的培训与咨询中,有不少营销代表、片区经理和直销商的业务员问及如何节约进店费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的大都不是做名优酒的。很多是中小企业、二名酒、老企业的新品牌和商家的买断品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目前每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的文化酒新品牌的业务副经理问我: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在终端市场获得最大的回报? 

  【寻求答案】
 
  这其实是一个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任何企业都梦想投入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但最终实现这一愿望的毕竟是极少数。就我本人4年多来所接触的500多个案例中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一般的规律,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只要没有严重的投入错位和操作失误。我们不可能指望几十万、一百万的投入都能做上亿元的销售额、几千万元的利润。那只能是神话,而不是现实。但运作技巧和市场策略也很重要。有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策略正确,同样是一千万投入,一年可能做到5千万元销售收入,但若市场错位、市场策略失误不断,有可能投一千万年销售收入还达不到2千万元。
 
  终端也是这样。对于中小厂家直接做酒店终端或者由经销憋脚代理做酒店终端,都存在一个资金实力问题。笔者在南京考察终端市场时发现了两个有趣的对比案例。两个直销商资金规模都是20万元,A经销商做的是四川的国家名酒,而B经销商做的是江共产的国家名酒,二者都是称霸市场一流名酒的新品怎,而B公司的靠山崴家不过是全国“二名酒”的地位,而A公司的靠山是全国销售最大的的白酒企业。

 

  在具体运作时,A公司比较狂妄,以为有了金字招牌肯定能打开大市场,两个月内一下子上了南京大中型饭店200多家。仅进店费一项就花去了A公司流动资金的80%,不料出师不利,A公司的酒卖得并不好,不到半年亏损数百万而退出市场;而B公司量力而行,非常谨慎地选择了南京高档酒杰60家,每家只派一名促销小姐,业务员仅有6名,结果一年下来挣了200多万,一年收回全部投资。

  为什么同样的资金同样的终端方式却有天渊之别呢?一是B公司量力而行,把有限的流资用到了最关键的地方——进店、铺货和给业务员、促销员开支,而A公司摊子太大资金分散捉襟见肘,二是B公司对酒店客户进行了详细的进店可行性调查,以较低的进店费打入酒店,而A公司一下进了几百家酒店,终端客户的质量和信誉不甚了解,进店费用明显偏高,造成流资紧张;三是B公司采取逐步扩大进店数量和营销队伍,分三批达到了200家的规模,用开发第一批店的经验教训指导第二步开发的市场操作,有相当一部分酒店仅进店费一项支出就降低60%,而A公司是一下子招了20多个业务员和300多名促销小姐,没有很好的培训就仓促上阵,营销成本(包括进店费)明显偏高而业绩却很不理想;四是B公司强化服务功能,注意促销员的技能训练,而A公司主要寄希望于买断的是名门之秀的新品牌消费者肯定会买帐,结果却大失所望。 

  【可以借鉴的方法】 

  以上我没有正面回答如何降低进店费,但却重点讲了我在南京发现的两个典型案例。关于降低进店费的方法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是巧妙地进行人情公关。
 
  酒店大多是私营企业,进店费的多少是否收取都有老板说了算。要多了解老板,发现他的爱好,投其所好地进行公关。如果公关到位解决了老板的某个难题或头疼事儿,很可能进店费分文不收。 

  二是要侧面公关,找到酒店老板最敬重或最惧怕的人物说情。 

  这一招在实战中很实用,比如酒店老板最敬重的老师、长辈或地方长官,最怕的公安、税务稽查、发票管理所、卫生监督局或地头蛇,有的老板的老婆或情人。往往利用间接公关比直接与老板接触效果还好。进店费的多少包括以后的支持配合力度都看老板的态度了。
 
  三是要做好进店之前的调研工作。
 
  掌握确切的酒店单位时间内销量,酒类产品的价格,看自己要打入的店是否达到自己最低期望目标,达到就商量进店费,达不到就没必要谈判,可以暂时不进该店。如果经调研分析,某酒店确有销量并且与进店费压到最低线。你对酒店了解得越多,进店费谈判上就越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