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合文化”构建和谐企业

用“和合文化”构建和谐企业“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动力,也为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和合文化的精神价值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先秦时期,“和合”概念开始出现,管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个概念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以后“和合”概念被儒家、道家、佛家通用,儒家强调“和”与“合”是人所共知的,佛家始终讲“因缘和合”,道家的一系列代表作都强调“和合”,如《太平经》说“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一般是指异质因素的共生共处,如“和声生”、“和亲处”、“和好顺”、“和洽”等,而“合”则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如“合力”、“合龙”、“合成”“和欢”、“合体”、“合璧”等。把“和”与“合”联用,是指多个元素和要素在一个动态系统过程中有机结合、和谐共生,最终融合为一个新的统一体,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
  中华民族“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对和合思想都非常重视。这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的思想学说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而且还体现在古代大型的建筑理念中。明清两朝皇城主体建筑紫禁城,其三大殿便分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其正门为“太和门”,东西两侧分别为“协和门”和“颐和门”,充分表达了对“和合”的景仰和期盼。千百年来,和合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和辩证处理之中,其主要表现:
  和衷共济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百姓应该“兼相爱,交相
利”。《管子》认为,和合一心,国家便会坚不可摧,否则“上下不合,虽安必危”。正是这种和合思想滋养了历代中华优秀儿女,无论处在怎样的民族危机关头和困难情况下,都和衷共济,携手前行。
  和而不同《国语.郑语》中指出:“夫和生万物,同则不继”,认为相异之物和合于一处,然后才有新事物的发生。如果同类物加上同类物,则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坚持原则立场而取舍有道,这实际上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思想。北京大学校园内西南联大纪念碑上的一段话对此作了精当的阐释:“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中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是天地之所以为大。”
  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认为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应与整个自然界圆融无间、共生共荣。这种“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为化解人与自然的冲突,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动力和宝贵的思想资源。
  
  和谐社会中的“和合”因素
  
  和谐是人类社会不懈的理想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历来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适应了我国改革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日益分化,不同的阶层、区域、组织中的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生态环境的严重
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历史脚步中还夹杂着“文明冲突论”的噪音等。要有效地处理和化解这些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充分吸纳和合文化的精髓,滋养现代社会的肌体,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和谐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一种软环境,但能感觉感受,能极大地影响人的思想情绪。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首先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是一种“时和年丰” 带给人的欢乐喜庆。氛围感染人,环境影响人,春和景明、政通人和的盛世气象,能极大地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人备受鼓舞而奋发向前。
  和谐是一种关系首先,和谐是一种亲缘关系,从夫妻婚姻的天作之合,人伦有序的家庭和睦,到亲朋至友的情投意合,再到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由亲情发展到友情,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最重要环节。其次,和谐是一种业缘关系,主要是志同道合的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并由此衍生出不同行业和单位间的关系。以民主法制为保障,以公平正义为支撑,诚信友爱,同心合力,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和不同岗位上,尽职尽责,敬业奉献。再次,和谐是一种地缘关系。和合文化最具有兼容性和包容性,它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主动汇合融通其他文明,具有“协和万邦”的恢宏气度。
  和谐是一种力量 和谐生发力量。“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都显示了“和”的强大力量。和谐是一种凝聚力,也是一种驱动力,它能够有效地生成社会活力和创造力,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培育和形成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提炼和弘扬有个性特征和创新激情的团队精神,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现在很多城市和企业,都把“和谐”作为新时期的市民精神和企业精神,如品牌城市青岛把“诚实、博大、和谐、卓越”作为城
市精神,新兴油城东营把“和谐、诚信、创新、卓越”作为时代精神,都突出了团结合作、和谐共进的发展观。中石油集团公司把“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作为核心经营理念,广东美的集团把“开放、和谐、务实、创新”作为企业精神,安徽荣事达集团提出了“和商”理念等,都强调和谐,开拓创新,致力于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和合”精神建设和谐企业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和谐统一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解决的主要是“价值趋向”问题,即“为什么办企业?为什么赚钱?”事实上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把眼光集中在“怎样赚钱”上而很少思考“我们将到哪里去”和“我们为什么赚钱”。企业战略是企业的“共同愿景”,它能激发人的潜能,通过改变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可以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创造出人间奇迹。而企业文化则体现了企业的使命和宗旨。现代市场竞争已进入以品牌魅力大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竞争时代,品牌所折射出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长期价值取向的沉淀。企业文化是支撑品牌的最深层和最核心的力量,海尔从一个亏损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公司,走过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三个阶段,其赖以展开的基石或平台则是海尔文化,它把企业的愿景和使命非常和谐地统一了起来。“海尔中国造”提升了中国的产品形象,生动地诠释了“敬业报国”的企业使命。
  企业与职工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愿望、需求、智慧和劳动,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尊重职工的尊严、劳动、个性和一切法定权利,重视人才培养,满足职工需求,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企业与职工是利益共同体,人企共进是和谐企业的根本要求。要通过制度规范和教育引
导,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荣誉感和归属意识,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把职工的个人素质、特长爱好和企业需要、岗位工作结合起来,帮助职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职工个人的发展愿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相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创造个人价值。
  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 有人说,企业的发展一年靠产品、十年靠人才、百年靠文化。文化制胜战略已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也就是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用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和谐统一的契合点和重要平台,是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打造和形成强势品牌,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