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创意经济简论

 现代城市创意经济简论
创意经济指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实现财富和就业增长的创新型经济形态。狭义地讲,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人的创造力、智慧和技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城市经济新形态。创意经济强调文化艺术创造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主要标志一是创意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二是创意产业成为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现代城市是区域现代化的结果,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受城市经济形态高级化引导,在城市的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城市功能、城市形态、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城市总称。近年来,信息经济、创意经济、总部经济、流量经济等知识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意经济是现代城市经济形态演进的结果。从空间分布来看,创意经济兴起、繁荣于现代城市。大多数国际性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以后,都把发展创意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我国相当一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已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一、现代城市经济形态演进规律

  工业化是现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动因。现代城市经济形态在向高级化、生态化方向演进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的初级阶段;知识经济优化工业经济的高级阶段。同时,现代城市经济形态的演进呈现以下五条内在规律性。

  第一,生产要素生态化。工业经济形态下,决定城市经济发展的首位要素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自生性要素。知识经济形态下,城市经济发展的首位要素是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等再生性要素。再生性要素对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度低,经济效益高,能够促使现代城市首位生产要素向生态化方向转移。再生性要素主导下的各类产业构成了现代城市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第二,经济效益规模化。聚集性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经济特征。现代城市集聚要素的更迭,遵循使单位生产要素产出增大的导向,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经济


效益。规模化效益往往伴随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创新效应同时出现,进而提高了现代城市经济形态的竞争力。

  第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形态演进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更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依赖人的创造性和现代技术等战略资源的创新型产业逐渐取代常规资源依赖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带动了现代城市财富和就业增长,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

  第四,空间结构集约化。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是城市经济形态演进的内在要求。城市空间资源的稀缺,要求主导产业在空间组织上选择产业置换及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从而提高空间资源的效率,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改变生产成本和周期、产品结构、消费方式等。这是现代城市经济形态演进的又一内在规律。

  第五,城市功能合理化。随着经济主导部门的改变,现代城市功能也随之发生转型,生产功能逐渐减弱,服务功能、创新功能和管理功能逐渐增强。城市本身承载的经济、文化、社会职能逐渐趋于合理,人居环境更加和谐。

  二、创意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创意经济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主要依靠人的个体创造力、文化艺术等创意要素的基础上,其在客观上完成了生产要素的转移。

  第一,人的创造力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进行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创意或创新价值的实现与产业链紧密结合,人们更加关注产业链的中低端,物质资源的开发主导着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的困扰后,更加注重创意生产、技术研发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几何倍增效应。创意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文化艺术创新是创意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意


从广义来讲指人的创造力,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人的创造力在科学技术领域表现为新发明,在文化艺术领域表现为新创意,在经营管理领域表现为新产品。狭义地讲,创意主要指文学、音乐、美术等文化艺术元素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创意活动将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传统制造业,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其边际效用。经济学家罗默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互动,是创意经济聚合能力的基础。

  第三,知识产权的占有和交易是创意经济的实质。知识产权是创意资源的有形载体。创意经济是创新型经济,知识产权是创意作品到创意产品,创意产品到创意商品的转换器。创意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产权的交易。“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认为,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货币。他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最为宽泛的创意经济定义:即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等四个部门共同构成了创意经济。知识财产取代物质资源成为经济优势所在,知识产权是决定财富创造和利润分配的关键。

  第四,创意产业是创意经济的核心。创意产业指源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运用知识产权的作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晶、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和创意生活等行业。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凸现创意经济的财富增长效应和就业效应。

  三、创意经济符合经济形态演进的内在规律

  创意经济演绎了要素的生态化优势和特点。一方面,与依托大机器的工业经济相比,创意产品和服务以数字化创作生产、网络化传播消费为基本特征,生产和消费具有空间占用少、物耗能耗低、污染排放弱的特点;另一方面,创意经济以信息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为基础,使传统意义上边界清


晰的不同产业,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创意的力量形成产业融合趋势,极大地消解了时空距离和常规资源对传统产业的制约,降低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创意经济完成了从客体资源到主体资源开发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产业发展的惯例,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提高,迫使产业缩短了升级和更新的周期。创意经济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来自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等主体资源。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尤其注重创意生产、技术研发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几何倍增效应,以开发主体资源为核心的创意经济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创意经济对核心资源的整合极大地发挥了经济效益规模化优势。创意经济的核心资源是创意,是无形的智力资源。相对于有限的物质资源,创意资源是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创意资源的反复挖掘和开发是创意经济本身对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规模化的优势。创意资源具有独特性、可传承性、非磨损性、流动性、共享性和无限增值性,决定了创意经济的可持续属性。

  创意产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的推动者。创意产业位居价值链的高端,是创新性产业,大致包括制造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部分,属于现代服务业新型产业范畴。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指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耗能和污染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产业升级的需求下,追求创意突进和价值提升的结果。创意产品的生产,输入的是知识、技术、文化等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创意资源,经过创意主体的创新,输出的是高附加值的、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创意产品,是一种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创意产品,具有生态环境弱胁迫性、资源利用高效率性、产业发展强持续性和经济发展强带动性等环境友好特点,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商标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使知识含量、文化含量成为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因素。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速度


和水平是决定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具有节约型经济的特征。

  四、创意经济对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1.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主导产业的配置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产业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按照一、二、三产业顺序依次更替,以及各产业内在经济联系的协调化的客观规律。近年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是: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保持上升势头。首先,创意产业带动服务发展。现代城市主导产业形态演进表现为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过程,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壮大是产业分化的结果。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产业逐渐分化,传统制造业移出中心城市,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营销、管理部门逐渐分立出来成为独自盈利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其次,创意产业是区域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现代城市是人才、技术、信息等战略资源的聚集地,创意产业发展体现了现代城市的比较优势。创意产业是科技、文化和创造力的融合,产品附加值高,具有典型的“筱原两基准”特征,即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速度快,是区域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三是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明显。创意产业关联度极高,中、下游产业链可延伸性强,对区域辅助产业、基础结构的带动作用明显。

  2.加速城市空间结构集约化

  城市空间资源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自生性要素,也是制约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创意经济的发展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聚集,其具有集群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其他产业不同,创意产业偏好对存量空间的组合利用和集约利用。

  组合利用指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在城市废弃空间的集聚。依托旧厂房、旧仓库集聚兴起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工业化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使传统制造业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逐渐转移


出中心城市,选择新的区位。制造业的移出导致城市产业空洞化,城市中心区域出现大量闲置空间。创意经济发展之初,其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对空间成本比较敏感。城市废弃的工业建筑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经过设计组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人驻的能力。与旧城改造相比,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新业态与旧厂房、旧仓库组合,能够降低城市改造成本,提高空间组合配置效率。国内外不乏创意经济组合利用城市存量空间的成功案例,美国纽约下曼哈顿休斯敦街以南地区(SOUTHOFHOUSTONSTREET,缩写为SOHO)随着制造业的迁出,原有的19世纪制造业发展时的厂房仓库,被当地艺术家运用现代艺术风格进行设计处理,使SOHO成为先锋艺术和前卫的代名词。我国上海也依托旧厂房、旧仓库发展了5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

  集约利用指创意经济在城市高校周边区域以及产业开发园区的集聚。依托大学和开发区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创意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模式。高校周边区域和开发区是技术、人才、研究成果的集中地,往往成为创意产业集聚的先导区域。创意产业的产业组织形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空间上与高校周边区域和高新技术园区融合,首先可以避免园区重复建设,节约城市空间资源;其次便于共享高效的创意资源和人才资源、产业园区的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扶持政策,从而节约运营成本;三是利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创意产业的强关联性,使之与制造业、服务业构成产业共生关系,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便于创意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园区管理部门之间共同构建具有知识外溢、规模效应、互动创新的城市创新体系。如上海杨浦区的“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就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优势自发集聚起来的产业基地,短短860米的街道集聚了500多家建筑设计企业,在2003年创造了产值10亿元的业绩,空间资源集约配置效率极高。此外,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内的创意产业园区、苏州


工业园区的创意产业园、武汉光谷的数字娱乐产业园、成都高新术开发区的数字娱乐软件园等,利用既有产业园区空间资源发展创意产业,提高了城市存量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

  3.构建合理化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转型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意产业带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引导城市主导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有效渠道。城市主导功能与其主导产业形态密切相关。首先,创意产业逐渐取代原有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业,通过面向市场提供研发、设计、创作等生产性服务,进一步扩大了城市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服务功能;其次,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城市,创意产业有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意经济是创新型经济,科技创新以标准化技术为核心,易于引进和模仿;而文化创意难以简单地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工矿城市、资源型等以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在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城市经济面临倒退。通过挖掘本地独特的创意资源,营造创造性、个性化的城市环境,吸引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集聚,发展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生产高技术、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降低城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以文化创意的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源与资本的劣势,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4.集聚城市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城市的创意环境是影响创造性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创意环境优劣程度可用城市创意指数进行评估。美国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创意经济在当代经济中表现为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创意人群的区位选择决定创意企业的区位选址。在创意经济时代,如何动员、吸引和留住创意人才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创意阶层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美术家、文化创意人


、经理人、专业人员和技师”,只有创意阶层才能“建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等创意资本。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造性的专业人才。创意核心由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其任务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创意人才的集中有明显的地域空间指向,往往偏好利便性高、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性城市的创意人群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12%,我国创意人才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的创意环境还有很大差距。

  五、我国现代城市发展创意经济的途径

  1.把握经济形态的内在规律,合理发展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

  从国际经验看,创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对创意产业及相关行业范围进行准确的界定,是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础。目前,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深圳、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都相继制定了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将发展创意经济作为“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任务;长沙、武汉、长春、成都等地也在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目标,多数城市都明确了将优先发展创意产业。但是,这些城市的创意经济发展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城市在创意产业的产业类别界定上还比较模糊,将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混淆;二是在重点发展的创意行业选择上存在雷同现象。如东、中、西部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优先发展软件业、传媒业等消费性服务行业,不太重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不同城市发展创意产业有不同的取向,各地应根据本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先发展符合城市属性的创意行业,避免在投融资、税收、进出口、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和相关配套手段等领域的恶性竞争。

  2.开展城市创意指数研究,科学衡量创意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城市


创意指数研究是衡量和评估一个城市创意经济发展态势和环境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城市创意指数,可以科学判断城市发展创意经济的优势劣势、基础条件,评估和量化创意经济对城市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贡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教授佛罗里达进行了国家和地区创意指数的先驱性的研究,提出区域性经济持续增长应建立在“3TS”的基础上,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并照此框架提出了“欧洲创意指数”和“全球创意力指数”,作为衡量欧洲和世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对14个欧洲国家创意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欧洲国家在包容性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2004年,香港在国内首次进行城市创意指数研究,构建了由资本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以及“创意成果—产出”组成的“5C (capitals)”模型。上海在内地城市中率先开展创意指数研究,2006年发布了“上海城市创意指数”。指数显示,2005年上海市创意指数比上年增长9.1%,其中,科技研发指数增幅达25.2%,社会环境指数增幅达14.9%,人力资源指数增幅达5.2%。

  3.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引导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合理布局

  创意经济的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共同结果。城市创新体系规划已成为城市战略必须重视的内容。政府要有意识地将城市空间规划和创意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存量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转换废弃空间的功能,重塑城市形态、实施分区管理的空间政策等措施;结合创意经济的内在需求,保护自发形成的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集聚区;结合城市属性和产业基础,扩大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供给。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都十分重视将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已改造建设了5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了美国、日本、比利时、法国、新加坡、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0多家创意企业,2005年其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7.5%,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市朝阳区大山子艺术中心,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和时尚的地标之一;上海苏州河畔的创意仓库、8号桥创意产业园、LOFT产业园以及成都的红楼LOFT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将城市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4.提高城市利便性,聚集创意性人力资本

  适合创造性人才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城市将成为创意人才集聚的优势区位。创意经济的发展遵循创意城市集聚创意人才、创意人才吸引创意企业的基本路径。据统计,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性城市的创意人群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12%,而我国创意人才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与这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苏州、武汉、长沙、成都、西安、重庆等许多城市,都将创意经济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但普遍存在服务业发展缓慢,创意性人力资本,特别是核心创意人力资本薄弱,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城市利便性理论表明,高质的人力资源有向利便性高的城市集中的趋势。利便性指城市金融、法律、保险、交通-等生产性服务和餐饮、休闲、娱乐和体育等消费性服务的现代化程度。创意人才一般属于高收入阶层,他们更加关注城市的音乐、艺术等人文环境和地理景观、生态等自然环境,因此利便性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强的城市将成为创意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

  5.完善制度安排,提高创意资源的丰厚度

  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载体,是创意产业化的关键。一方面,创意经济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创意资源通过知识产权的占有和交易实现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创意的投入和产出均带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过度保护常常导致知识产权纠纷和市场失序,从而阻碍创意经济的发展。制度安排的重点一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便于创意个体和机构获得知识产权,实施更加广泛的法律保护,提高违法成本;二是建设知识扩散共享的许可制度,完善图书、档案、文史资料等静态创意资源的扩散共享渠道,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提高动态创意资源开放度和分享度;三是健全市场机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资源的高收益带动创意资源的高投入,形成创意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