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啤的思维与决策方式

    作为董事长,李福成认为,应具备两种思维方式,一是形象思维,善于将复杂事物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及事物本质;二是逆向思维,要善于交叉换位思考,从不同的立场、角度认识问题。也就是在这两种思维下,李福成强调,科学、民主的决策是企业法人治理的关键。

程序民主,才能决策科学。李福成谈到,决策科学化,是要在决策前,把握市场的脉搏,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尤其是市场一线调查。而民主化,则基于公司决策的程序和制度,这是决策过程和执行的约束和保障。

燕京啤酒的决策体系,特别是经营投资决策,是较早适应市场经济的。具体决策阶段,燕京啤酒规定采用专家调研评审、领导班子论证对比、提出方案、董事会择优确认的程序,防止公司决策受个人或其他因素的影响。

1993年,燕京准备上项目、扩规模时,面临市场容量及方向问题。当时有部门认为,北京啤酒市场的年最大容量为20万吨,而燕京当时分析最少50万吨,二者预测相差悬殊。究竟谁对,公司发展方向应如何确定呢?当时世界啤酒市场的消费形势是,1992年美国年人均啤酒消费量近100公升,德国为138公升,欧共体为87公升,而中国仅为14.3公升。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中国消费者不喜欢呢,还是其他?

李福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市场是决策的试金石。去欧美考察,与行业专家论证,与宏观经济专家研讨,经过专家组及领导班子一系列缜密及繁琐的市场分析,他们发现,中国消费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啤酒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年消费水平至少比目前翻一番没有问题。于是燕京决定大规模投入并占领市场。

李福成深谙管理、用人之道。在他的字典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鱼鹰的故事”。 每日鱼鹰抓鱼,渔夫将所抓大鱼扔在篓里,喂其小鱼吃。这种用“人”之道和激励机制对李福成触动颇深。

李福成认为,决策绝不能离开规范的操作程序。在公司的人事任命上,李福成没有单独任命过一个人,


本着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科学原则,公司所有干部的任免都是按程序集体决议,保证了管理团队的团结和高度默契的配合。

比如上次招聘车间副主任,有5个岗位,准备招6个人,结果报名的有156人。公司的程序是,先按高考水平进行基础考试,其次是经济管理知识考试,再是岗位专业考试。闯过三关后,再由李福成亲自出题,由14人的考评小组现场考试评分,最后由于竞聘人员实在出色,剩下了10人。再由公司内部公示一周,接受群众考察监督,五关全部通过后,才算正式录用。

之所以这样,李福成觉得,赛马的效果比伯乐相马更好、更科学。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公司内部形成人人向上、个个争先的气氛,使员工都把新岗位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以此形成一种健康的竞争机制。

但“鱼鹰的故事”带给李福成的又不仅仅是成功。他目前遇到的最大烦恼就是公司激励机制如何解决的问题。经过20来年的高速发展,公司资产、收入、利润都翻了几十番,但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还很低。“大鱼”已经抓上来了,喂不喂“小鱼”吃呢,没有“小鱼”,怎么激励“鱼鹰”再抓鱼呢?

李福成强调,必须控制好决策的风险性,而要避免决策风险,就要科学论证,尽量避免、减少失误,尤其是战略上的失误。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

在专业化与多元化经营这个问题上,李福成非常赞同杰克.韦尔奇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干就要干最好。如果能力达不到,企业就应该搞专业化,力争把主业做大做强,为多元化经营打基础。

在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选择问题上,燕京更多的是在专业化基础上,构建与整个产业链紧密相联的多元化平台。在发展啤酒主业的同时,为提高抗经营性风险能力,燕京决定向相关高科技领域进军。日前公司搞了一个300亩的生物科技园,一是搞生物制药研究,二是与中科院生物所合作,搞酵母的深加工,如提取核糖核酸等。而为让生物制药有充足的成长时间,公司决定搞一些短平快项目,如茶饮料等


,力争将其扶持成公司另一个强有力的利润支撑点。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另一突出矛盾。正确处理投资与回报、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李福成觉得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产品有一定的市场覆盖率;二是生产经营具有相当规模,有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三是企业能长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能力。

综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李福成认为燕京必须进一步让技术、工艺、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要把销售网络做强,在巩固北京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华北市场,尽快占领全国市场;并且燕京品牌要力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逐步提升其国际化影响;同时把经济实力要进一步做强,争取在未来20年里,实现20个亿的资本积累。李福成的目标是燕京要达到年产300万吨,进入世界啤酒1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