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伊利大营销反击攻势 2

 营销执行细节制胜

  35岁的潘刚虽然很年轻,但他却有着很具亲和力的面孔和语言,是一个非常细心和谨慎的人。潘刚告诉《成功营销》,自己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责任心和细心。这种细心体现在他的管理和营销风格上面就是伊利提出的“精细管理”。

  潘刚认为,在执行奥运大营销概念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周到,考虑到相关细节。在伊利拿下奥运赞助商资格后,伊利所有之前未来得及印刷相关标志的产品,都细心地贴上了刚刚印刷出来的奥运宣传图片。

  不过潘刚也坦言,责任心和细心“这两个特点有时候是优点,有时候也是缺点”。

  说到责任心,潘刚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事我都在盯着,每件事安排下去就一定要有结果”,这是责任心在潘刚身上最明显的体现。不过这份时时不忘的责任心,也让这位伊利的“一把手”自己感到压力很大,“即使吃饭、睡觉的时候脑子里也都是企业的事情”,所以潘刚觉得有时候责任心太强,可能也不是好事,因为自己压力很大,部下压力也很大,时间长了可能大家都受不了。

  潘刚的细心非常“出名”,不仅很多事情想得很细致,甚至总是替部下想一些事,想起来就给他们打电话。“这个特点有时候也是个缺点,因为老替部下想得太多,时间长了,他们也会有惰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也被我给打消了,而且想得太细,自己也会比较累。”

  细心的潘刚2005年在伊利提出了“精细管理”的经营管理思路。潘刚认为,在乳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空间巨幅缩水的大背景下,要提升企业执行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就必须实施极度精细的科学管理,他认为细节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敬业精神,更意味着一种专业化的方式和方法。

  在2005年上半年,伊利在实现主营业务持续走高的同时,营业费用的增长趋势却明显放缓,这即是潘刚2005年在伊利提出“精细管理”的成果。

  不过,潘刚强调,责任心和细心并不是说他不放心部下办事,恰恰相反,这一年伊利把很


多权限都分解下去了。“现在集团一年100多个亿的销售,我从来不签字,所有的合同我都不审、不批,已经下放到具体的部门和负责人了。”

  营销不能靠大师

  1992年潘刚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潘刚又在中欧工商国际管理学院拿到了EMBA的毕业证书。

  刚刚读完EMBA,潘刚应该接触了很多管理大师,研读了很多管理理论,但是当记者问到“哪位管理大师或者是哪些理论对你影响比较大,给你比较大的启发时”,潘刚却语出惊人:“在中国搞营销,大师不一定起什么作用,尤其是乳品行业,管理和营销更有很大的特殊性。”

  潘刚说自己看的书和接触的管理营销理论很庞杂,这些东西在理念上对他是有一些提升,但是伊利能走到今天,有今天的成绩,更多的还是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经验。

  潘刚认为,那些管理和营销的大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如何做终端、做服务,如何铺货、做广告,但是具体到乳品行业则还是要依靠经验,按照大师的理论是做不成的,因为乳业的管理营销有很大的特殊性,“别的行业,市场发生变化了,原料可以暂时停止购买或者是存放起来,但是奶牛是没法控制的,每天时间一到奶牛就要挤奶,奶挤出来之后就得卖出去,所以做乳品企业每天的神经都是高度紧张的,因为这个产业链条是非常紧密的”。正因为行业的特殊性,潘刚说做乳品企业的营销是最辛苦也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有挑战最有创新性的。

  “为什么很多有钱的企业,大的投资者,进来一个趴下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乳品行业的特殊性,不熟悉这个行业。”对那些在中国乳品行业折戟的跨国巨头们,潘刚如此总结。

  而潘刚对乳品行业的熟悉与专一也几乎是无人能及,他工作之后的十几年时间一直都在和乳业打交道。潘刚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1992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回民奶食品厂(伊利集团前身)工作,从质验员到质检部部长,到伊利冷冻食品公司生产部部长、伊利集团矿泉饮料公司董事长、集团总裁助理,及至2002年7月开始担任伊利集团董事、总裁,并兼任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一直到2005年6月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