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运用网络教学优化语文课(2)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新人才。”语文课的特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例如在《敬畏生命》一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资料,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又如《阿里山纪行》一文采用网络能使学生全面了解阿里山乃至宝岛台湾的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都市精灵》一文,让学生在网上浏览介绍地球生态


现状和动植物在城市中的生存情况资料,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四、注意学法探究,激励钻研精神。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因此,教法必须为学法服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自学性、操作性、协作性、循序性的原则,结合实际,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训练,指导学生独立探求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我是这么处理的,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创造学习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李克东教授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网络教学借助虚拟的网络,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


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结构和运动形式、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超文本方式,使老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例如初中语文《枣核》一课用多媒体和网络支撑,把语文搬进网络教室,采用“L-with-IT”方式,即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了课堂教学结构。(1)创设情境:(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 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教师提问: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发布,交流大家的答案,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2)合作探究。教师启发: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


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展示自己的成果。(3)自主探究。教师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这个环节集学生语文表达、思维训练、人文社会、思想教育、综合实践于一身,同学们乐于参与,善于实践效果很好,帮助同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他们后继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

现代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学生习作必须拥有与习作有关的感性表象和学习的材料包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以及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等。” 传统的习作教学由于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师→生),造成了教学信息的反馈延时。指导课很少有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


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获得老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媒体指导的习作教学信息多向传递,反馈及时。它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指导课上不仅当即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还可以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教师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还可把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例如我在七年级语文新教材下册第四单元文艺表演场面的文学欣赏后我上的一堂网络习作教学《场面描写》,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本校校园网的BBS论坛功能、E-net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学生主题地位和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交流、反馈方面的优势,把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现个性,在互改、互评、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校园网的BBS中设了本班论坛,让班级每个学生都注册了用户,学生可在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可互相浏览文章并提出意见,随时进行修改。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了激励作用。上课时,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对学生进行监控、广播、转播,也可以让学生浏览位于服务器上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可以自主独立的进行学习,探究。构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理想学习环境,并根据“环境描写”(描写校园一角)和“人物描写”(描写我的老师、同学)这两个训练环节,让学生熟悉在多媒体综合教室环境下有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最后进行“环境描写、人物在一定情境的综合描写、场面描写。”整个过程是一个愉悦


的过程,学生在论坛上的帖子总数达到400多篇,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讨论,最多的学生发表了10多篇文章,学生兴趣高昂,思维活跃。这都会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结论:

通过几年的实验,表明运用“网络教学”,确实优化语文课,优化学习资源,创造学习环境,创新教学结构,扩大知识面,开展学法探究,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青年教师参加县级赛课,李德忠的《麦琪的礼物》、陈霓霓的《乡愁》、李世红《地毯下的尘土》分别获语文优质课县一等奖,张莺的《海滨仲夏夜》及彭静的《死海不死》获县电教优质课二等奖,教师科研论文,2002—2005年获国家级奖30篇,市一等奖60篇、二等奖40篇、三等奖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