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政治课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国国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确核心目标,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希望以此推动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的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所以,中国的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求异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具有“超前性”。创新能力是指在具备广博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宽阔的视野的基础上,善于分析、综合和开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

(一) 勤于思考,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中找到结合点,并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在实践中勤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 勇于创新,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三) 善于引导,教师积极的引导,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重要因素。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教育也是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已


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规范、但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规范。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流一化的标准答案,机械化的重复训练,无疑对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良善的摧残,学生只会重复和求同,不会创新与求异,热衷于追求标准答案,不敢也不会多问“为什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金愈就提出一个观点:“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以,必须破除旧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主体性,是指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重视学习前的指导,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学习前的指导工作。(2)、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和争辩。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有信息和情感都得到充分的交流,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教学。通常可采用课前演讲;组内自学、质疑和释疑;分组辩论;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引导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联系自身思想实际,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并在观察分析大量材料、信息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是多变化、快节奏、大开放、高速度的知识社会,多种信息使学生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仅是教材,教师必须认清这一事实,在教学中应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可实施网上教学、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以组为单位完成资料的整理和总结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同时真正取得了以具体直观弥补抽象笼统,以丰富多彩取代单调枯燥的效果,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得思想政治课在新形势下向更新的高度发展成为可能。但要求教师对教学手段有深刻的了解,会熟练操作。教师要有综合分析、有效组织的能力。并且,教师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总之,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