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创新与民营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模仿创新与民营企业创新战略选择

[摘要]模仿创新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具有投入少、风险小、效果好的特点,模仿创新是民营企业的最佳选择。本文从技术、工业标准壁垒、成本和市场等方面分析民营企业采用模仿创新所具有的优势、劣势,进而从转换观念、把握时机、引进购买、联合攻关等方面对民营企业提出推进模仿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模仿创新;民营企业;渐进性创新;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6)10-0049-03
  
  一、模仿创新的本质特性
  
  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类型。率先创新是指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的一类创新行为。一般而言,率先创新都是根本性的创新,开辟的一般都是全新的市场和领域。所谓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充分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这种模仿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它集中了企业的优势资源对被模仿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因而具有投入少、风险小、效果好的特点。
  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积极跟随性。一是体现在技术方面,二是体现在市场方面。在技术方面,模仿创新不做新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和改进者。在市场方面,模仿创新者也不独自去开辟全新的市场,而是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率先者所开辟的市场。(2)市场开拓性。模仿创


新在市场方面同样具有开拓性。开辟新市场,激发新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内容,模仿创新亦不例外。模仿创新不仅是抢占率先创新者已开辟的市场空间,而且包含着对新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和扩充。(3)“看中学”的积累性。学习积累机制是技术创新中的核心问题,是支持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率先创新的学习积累主要依赖于自我探索,除了基础知识可来源于外部外,大部分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企业“干中学”的结果。而模仿创新的技术积累来源是多方面的,开始主要是通过“看中学”,即通过观察、选择、节俭、模仿率先创新者的行为,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学习,在模仿中吸取大量的外部知识,培养提高自身的技能。这样有投资少、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这是模仿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根基。(4)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模仿创新省去了新技术探索性开发的大量早期投入和新市场开发建设的大量风险投入,因而能够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中游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向总部聚积。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模仿创新企业并不丰富的创新资源的集中利用,另一方面保证了在工艺改进,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大批量生产管理等方面形成强势技术积累,造成了模仿创新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根基。
  
  二、民营企业采用模仿创新所具有的优、劣势
  
  1.技术方面:模仿创新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也具有研究开发活动。模仿创新不做新技术的开拓者,而是对有价值的新技术进行积极的解剖学习和吸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做改进性的推进工作。这样的技术开发模式,其缺点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模仿创新能有效的回避率先创新的风险和高额的投入,原因是:(1)模仿创新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降低了不确定性。(2)模仿创新冷静地观察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创新者的技术动向,向多个技术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避免了技术探索中的失误,降低了不确定性。(3)模仿创新


获得了率先创新在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它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实际价值的价格购买到率先者的专利许可,使得模仿创新的资金大大降低。(4)模仿创新研究开发投资具有高度的方向性、集中性和针对性。针对率先创新技术方面的薄弱环节,予以重点投入,加以改进和完善,因而大大提高了研究开发的效率,节约了投资。并且可能会使模仿创新的产品的性能更完善,更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2.工业标准壁垒方面:技术和工业标准的限制的确存在,但并不是绝对的,会随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技术而表现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主要针对一般模仿跟进者而言的,对模仿创新者的限制较少。原因是:(1)模仿创新并不是一个照搬照抄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性的探索过程,是否模仿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仿创新者的技术能力。(2)专利保护在法律上对率先创新技术起到保护作用,但客观上也通过专利公报高效率的扩散了其核心技术原理,使模仿创新者获得众多的启发。而且专利资料所提供的某一领域技术发展的信息还可以为刚进入该领域的跟进企业起到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3)率先创新产品是否能成为社会接受的工业标准,也是有风险的。一种创新产品是否成为工业标准,不是看是否率先进入市场,而是看它对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力。率先创新产品未必在此方面较早期的模仿创新者优先。例如,松下公司并非家用录像机的率先创新者,但它却成功树立了录像机的VHS工业标准。
  3.成本方面:(1)就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两者的学习效率来看,前者因为是开拓性的,故学习一般只能依靠自身艰难的探索,有大量的挫折、失败,其成效很可能较低。而后者则是在前人成功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除了从自身的实践中学习外,而且有可能从多个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中以及失败的教训中学习,来提高效率。基于此,模仿创新生产成本下降的速度有可能会快于率先创新。(2)模仿者因起步晚,为尽快获得成本优势,可能会努力购置


最先进的设备,这客观上也更有可能购买到比率先创新者更先进的设备,为此生产率将更高,降低了成本。相反,率先创新者因转换成本过大,往往难以淘汰旧的设备,而使生产成本和效率方面会落后。(3)模仿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模仿的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创新率先创新的发展和改进一方面体现于产品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工艺的改进和创新。由于改进设计和工艺的采用,会大大节约劳力和物资,可能导致生产成本较率先创新者低。因此模仿创新在生产成本上较率先创新是可能有优势的,关键是模仿创新能否把握上述这些有利条件。 4.市场方面:首先,模仿创新可以充分享受率先创新在市场开发方面的溢出利益,吸取其经验教训。因为率先创新企业一般面临一个全新的市场的开发,必须做大量的投入,不仅要推荐自己的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一种新产品的概念的宣传。这种风险由率先创新企业独自承担,但收益的却是整个行业,这样便产生了巨大的溢出利益。此外,率先产品的初期需求不确定很高,市场表现之一是需求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打不开局面,有一个相当长的市场沉默期。另一种市场风险是市场需求大幅度的波动。总之,由于市场开发早期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使得率先创新蒙受首战中的经济损失或者因此破产,而滞后进入市场的模仿创新却能有效的回避了风险,因而具有其独到的市场优势。在市场扩充方面,模仿创新也有独有的优势。它进入市场,不仅是争夺率先创新者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在扩张市场、开拓市场。模仿创新主要把精力集中在产品方面,通过提供改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产品的差异化,使得原有市场不断扩张,并通过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来吸引大批普通的消费者进入市场,有力打破创新早期市场沉默期。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创新在市场上有一种互补性,有各自生存的空间。
  
  三、对民营企业推进模仿创新的建议
  
  1.转换观念。(1)技术的先进性并非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它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虽


然技术创新借助了技术手段而实现的,但其成败和绩效的最终评判指标是经济指标。(2)模仿创新并不否定自主开发。其实模仿创新正是以自主性技术开发为其重要手段。(3)充分认识模仿创新的内在价值。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存在,模仿创新中有其发展的巨大空间。
  2.准确把握模仿创新时机。许多民营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采用模仿创新模式。但在模仿过程中存在误区,有的是机械模仿,陷入被诉侵权的泥潭;有的走过了机械模仿的低级阶段,希望走模仿基础上的二次创新之路,但对启动时机把握不当。启动过早,技术和市场需求尚不稳定,且技术壁垒较强,模仿的难度较大,技术配套难以解决,因此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启动过晚,技术趋于成熟,创新改进的空间有限,模仿创新企业已经较多,市场趋于饱和,因此同样面临较大风险。相反,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技术领先,不重视技术追随。有目的的技术追随同样可以带来巨大成功,甚至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求技术领先意味着可能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但同时意味着更多的支出与风险;技术追随则相反,追随者可以将先行者的失误引以为戒,在追随的同时,通过细节方面的改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日韩很多知名企业当年就是采用技术追随战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离技术领先者还相去甚远,因而,模仿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时的合理选择,其中启动时机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采用模仿创新必须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总的来说,成长期应当是模仿创新启动的最佳时机。在成长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被迅速激发,市场容量急剧扩大,产品技术也开始稳定,同时,产品的功能创新、技术的改进仍有较大空间,这为模仿创新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度,市场容量小,技术壁垒强;在产品生命成熟期,市场容量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产品接近更新


淘汰,产品功能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空间都小,因此不是模仿创新的最好时机。
  3.引进购买是基础。从一些国家成功经验来看,在发展的初期引进购买新模仿创新是最有价值和最常见的。但须注意,引进后必须进行模仿创新的努力,因为一方面会因技术老化及先进企业的不断创新,会与先进企业之间再次造成差距。另一方面,会因为产品缺乏竞争力而背上沉重的引进债务负担,企业迟早要陷入困境,走向“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对于外资引入型企业而言,引进外资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资金本身,而在于技术的溢出效应。因此,这种创新主要属于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的结合。如果对产业的选择得当,其起点更高,与科技结合的好,与母公司同步前进,可以使我国产品迅速达到产业前沿水平。虽然核心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其产品的示范效应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通过人才流动、零部件配套而引发的技术扩散)对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核心技术终究掌握在国外,而且跨国公司往往采取独资的方式,其产品对国内产品有很大的压制作用,所以不能引进国内能够达到的技术项目,这种项目的引进是弊多利少。相比之下,超前国内技术水平的高技术项目对国内技术发展有加速作用,其引入是利多弊少。
  4.采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充分利用新旧技术不连续发展的机会,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对一些重点领域的先导技术进行模仿创新,实现跳跃性发展。采用联合攻关的模式既可降低风险、解决资金紧张、又能结合各家之长,更可获得成功。对于二次创业型的民营科技企业,走由模仿创新为主逐步向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必然是高效率、低风险。其原因在于:第一,企业家是从市场需求出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创新目的。第二,它构建的广泛而畅通的创新网络,包括了信息网络、人才网络、装备网络和中介网络,不但会使这种创新高效快速,而且成功率高。第三,企业没有力量建立自己的研究队伍和实验室,也没有创新经验的积累。如果


此时要走选择自主创新模式是花大钱办不成大事的决策。相比之下,利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使社会的科技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是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第四,在一次创业中积累的创业经验和模仿创新经验,使其在二次创业时可以运用自如,大大降低了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合作创新是企业间或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者有着共同的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这种创新模式已成为一种创新主要趋势。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趋势下,合作创新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外的资源参与创新活动,有利于提高创新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有(1)横向协作性技术创新。产业相关度较高的若干中小企业组成联盟,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科研机构进入联盟从事研究开发。(2)纵向协作性技术创新。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做为大企业的零件供应商,积极与大企业保持技术协作,实现生存互补。(3)产学研联合开发创新。由民营中小企业联合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各种资产纽带和资金纽带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