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井瓦缸小吃加盟|杨井瓦缸小吃创业故事

瓦缸小吃加盟|杨井瓦缸小吃创业故事第一次见杨井是在两个月之前,我远赴绍兴亲见他和他的瓦缸小吃。第一次见面让我有些意外,知道他很年轻,但没想到他会那么年轻。杨井1

瓦缸小吃加盟|杨井瓦缸小吃创业故事
  第一次见杨井是在两个月之前,我远赴绍兴亲见他和他的瓦缸小吃。第一次见面让我有些意外,知道他很年轻,但没想到他会那么年轻。杨井1982年出生于安徽省怀远镇的一个小乡村,两只大瓦缸、几百个小罐罐对杨井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从他懂事以来,就跟随父亲摆弄。家里田少,他的父亲就在小镇上租了一间小门面做瓦缸小吃,一做就是二十几年。这是祖上留下的手艺,而他们一家也是靠这个养家糊口,儿时的他经常到父亲的店里去帮忙,帮助父亲打打下手。
  随着同村的人一个个都出去打工,让早早辍学的他再按捺不住小镇的平静,准备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就随着老乡第一次来到上海,当时连身份证都没拿到的他,一没技术二没学历,最终经过老乡得推荐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帮人家送货。有了第一份工作,虽然累点,但是他还是干劲十足,觉得比在家里有意思多了。
  两年后,他跟随着一个亲戚来到了江苏的苏州,在那里各自承包了土地40亩,种起了稻谷,搞起了养殖。“天天面朝土地背朝天,没日没夜的拼命劳动,把自己晒得像个非洲人一样,那时一个19岁正值青春活力的小伙子,看上去像一个中年人,人家都这么说我”。回忆起那段日子,杨井脸上一丝苦笑。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第一次知道了在商业界已很有名气的史玉柱。
  一心想要谋些营生赚大钱的杨井被史玉柱的致富传奇所吸引,同是安徽人,史玉柱当年起家的时候也正是自己现在的年龄,一股子创业激情之火迅速燃起。
  后来一个远房亲戚说在张家港开超市赚到了十几万。他听了后也蠢蠢欲动。随后就和一个老乡来到了张家港,经过半个月的寻找及朋友的介绍下,终于盘下了一个倒闭的店面。向父母、朋友、亲戚东拼西凑凑到了十二万五千块钱,带着怀孕六七个月的老婆起早贪黑的干了起来。当时因为资金少,去了房租、装修,货进得并不多,再加上没有管理经验所以一天只能卖六七百块钱。后来经过摸索和向开店的亲戚询问,才知道开超市有很多窍门。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超市的生意就渐渐好了起来。两年后,不但把所有的钱都还完了,还赚了二十五万。
  挖到了第一桶金后,杨井想像史玉柱说的那样,干一番大事业。可自己现有的唯一事业大概就是开超市了。大事业,那就把超市开大呗?杨井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念头,让自己终身难忘。为了把超市开大,杨井决心找一个三四百平的大门面。然而那时还年轻、不懂世故、未有任何经验的毛头小伙哪里知道,这个决心让自己在短短的半年内,几乎花完了前些年辛辛苦苦赚了的十几万元所有的家当。“光找个门面就能让你花掉十几万元?”跟大家的疑问一样,我这样问杨井。他的回答也令我吃惊却不觉得意外。他说,就是因为自己那时候太年轻,而且太固执,因为自己认定了要找个大门面,非找着不可,也不管地点,不懂得方法,不懂得史玉柱那句“男人就要干大事业”的话之真正含义……
  吃一堑长一智,江阴,南通,天长市,徐州,山东、杭州……为了省钱,穿梭于这些城市之间的杨井风餐露宿,饿了啃馒头,渴了喝溪水……没有任何准备和计划的杨井在转了半年之后,“回到老家时身上就只剩下两块钱。”
  当生无分文的他回到老家后,父亲瓦缸小吃店火爆的生意突然突然间让杨井好像找到了从头再来的法宝。一直以来,被自己瞧不起眼的瓦缸小吃店生意怎会这么好?也就在这时,一个想法突然萌生:把这个祖传的功夫发扬光大,把小吃店开到大城市去。他想好了,这种店虽然店面不大,但生意火爆,店小成本就少,这样的话店面好找,自己便可以顺利地开第二家、第三家……第十家等等,这样下去,开的店多了不也等于做大了吗?而此时史玉柱的一句话更让杨井豁然开朗——“小船好调头”,这不正说的就是自己的这个想法吗?很快,他的想法同时得到了他父亲的赞同。
  不过杨井这回做事之前变得沉稳了许多,他学史玉柱的样子,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做详尽的市场调查,自己再针对调查结果适时调整策略,以保证事业的成功概率。杨井同样做了份市场调查,而他据此需要做的调整则是,对祖上传下来的传统瓦缸小吃得改进。即从器具、口味以及品种等多种方面。
  瓦缸小吃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瓦缸煨汤,汤作为我国的菜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饭前喝汤,可湿润口腔和食道,刺激口胃以增进食欲。饭后喝汤,可爽口润喉有助于消化。中医认为汤能健脾开胃、利咽润喉、温中散寒、补益强身。
  中国人爱喝汤是出了名的,吃饭没有喝汤,这顿饭肯定让人不满足,因此餐桌上总有各式汤品出现。汤,是丰富餐点的最佳元素。过去汤品是各式菜肴的最佳配角,现在汤品更晋升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俗话说“吃肉不如喝汤”,瓦缸小吃就是以煨汤为主要卖点,辅之其他主食,8元就能吃饱。
  在后来的日子里,杨井当真开始了他的“瓦缸小吃改进之路。”每天五点钟起床,一直研究到深夜十二点。他觉得首先一顿好吃的瓦缸小吃要有饭香、菜好、汤美。他不仅仅对汤菜进行了改良换新,又对饭做了改动。觉得现在不管在大饭店里也好,小吃部里也罢。始终吃不到一顿好吃的米饭。他买来陶瓷品,装进米再瓦缸中煨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反复深研,终于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煨饭。另外又开发出了几十道绿色、适合现代人的闷鸡烤鸭、红油鸭、口水鸡等一系列菜肴和八种密制酱料。经过父亲的指点和他自己的摸索,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大胆改良,反复推敲,每天他都把自己关在厨房里,买最好的调味品来做实验,也每天请周围的老顾客来品尝。他不但在原来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28种中草药,并对十几道工艺进行了改良,当一道道味美绝伦得小吃展现在眼前的时候。激情高涨的杨井就想及早一展宏图。
  然而研制并不是那么顺利,为了研制烤鸡,不慎烧伤了正怀着身孕的妻子的手,岳母一气之下把妻子带回娘家,而杨井因为巨大的压力可无数次失败惹来的欠债压得住进了医院。俗话说福兮祸兮,祸兮福兮。就在杨井躺在医院,失落至几近放弃的时候,母亲送来的加入中药的饭汤给了杨井一股灵感。在自己的煨烤鸡里,自己能不能也加入这种中草药以增加自己的烤鸡特色呢?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借用这种思路和实验后的成品,杨井抱着必胜的信心再次来到杭州。几天后,一家名为“杨传老厨”的瓦缸小吃店开业了,而这家店的老板就是杨井。开业那天,特色明显、美味独特、货真价实的小吃引来了四方宾客,当天的生意可以像庙会一样来形容。从早上十点一直忙到下午两点多。后来隔壁的邻居说“老板你也太小气了以,开业生意这么好连鞭炮都没有放 “。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提前买的鞭炮因为太忙都没有放。这一天虽早早收场,但一算账却净赚了五百多块。在离第一家店开业仅仅十二天后,第二家店、第三家店、第四家店……开起来了。
  生意多了,但杨井也意识到了来未雨绸缪,为了防止自己像当年的史玉柱那样,因过于急躁而犯下欠债两亿的失败之举,他找自己的亲戚们商量,自己出技术,积极参加各种美食大赛评选来推广瓦缸小吃,没想当真获得“中华名小吃”和“美食金奖”等荣誉。这招还真灵验,有了品质保证,来店里的顾客愈来愈多,而自己则拉来亲戚们一起帮着自己开店。不但自己可以轻轻松松的赚钱,还带动了一大帮人致了富。如今,杨井的老家还有一帮专门为供农产品的乡亲,能让乡邻们都得益,杨井学得自己得店越开越有意义了。
  “杨传老厨”瓦缸小吃是采用科学配方,精选食物原料,加上绝密配方,在特制的瓦缸中低温煨制,中途不加水、不开盖,确保原汁原味。通过多种食材的鲜味相互交融,将食物的精华浓缩在一起,成就一罐汤汁稠浓、醇香诱人、风味独特、入口鲜美的佳肴。
  “杨传老厨”瓦缸小吃美味的奥秘在于瓦缸具有吸水性、通气性和受热均衡等特点,原料在瓦缸内长时间低温封闭受热,使得食物中各种营养元素能充分发挥出来,食之能消除疲劳、补身益智、强身健体,达到了食补的境界。  到今天杨井已在杭州周边地区开起了十几家店,生意是一如既往的好,每次从他店门口经过,都可以看到他忙得不可开交,笑得合不拢嘴… …
  杨井的故事讲完了,可我知道,在前期策划的时候着实让我费了不是脑筋。在策划会上,肖老师不止一次地教我们每位编导,每篇稿子,每期节目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一个字,“魂”。什么是“魂”?说白了就是你稿子的主题。而每次给一个人物,给一篇稿子找主题则是几乎每位编导最头痛的事,因为主题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你的节目制作的意义。
  杨井,一个靠做瓦缸小吃创业的农村青年,他的创业之路与以往创业人物类没啥两样,能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魂儿”呢?苦思冥想外加郁闷中,而曙光出现在我首次采访他临近结束后的闲聊之中。
  那天正式采访临近结束,已是晚上八九点钟,看着大体内容采访得差不多,有些许不甘心的我开始尝试着询问一些之前杨姐给我的20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你的偶像是谁?他说了很多,有刘德华,有周润发,还有一个人,就是史玉柱。我尝试着分别跟他深聊这些偶像,一个现场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注意。当他说到史玉柱时,本已有些倦意的杨井突然来了精神,他跟我讲有关史玉柱的每一个细节,讲史玉柱怎么成功,怎么失败,怎么推出被网友评选为“十大恶俗广告”的脑白金广告,甚至提到史玉柱的老婆、女儿……我暗想,天哪,他怎么对史玉柱这么感兴趣呢?便随便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的史玉柱?你做这个瓦缸小吃,或者你的经历你觉得跟史玉柱有关系吗?”他的回答更是令我喜出望外,他说:“当然有了,有太大关系了,要不是他,我估计现在就还是一个平庸的打工仔呢!”我顿时来了兴致,追问下去,原来从他打工开超市、找店面、做瓦缸小吃生意处处都有史玉柱的影子,于是乎,哈哈。
  略过大段不提,只说节目文稿的名字最后定为了“偶像情缘”。说实话,在稿子出来,第一次上策划会时为了保险起见,我并未把偶像史玉柱放大,而只是在每段现场访谈里加入一些元素。肖老师看完第一稿之后眉头紧锁,他问我还有什么我认为有意思的东西,有关嘉宾的。我想了想顺口说出了有关史玉柱的的事,没想到肖老师也顿时来了精神:“这不就是很好的‘ 魂儿’吗?”随后他更是一连追问我好些个关于杨井对史玉柱了解的问题,后来一句话,如果当真杨井的创业历程与史玉柱有着必然的真实的联系,那就放大这层联系。
  于是,全新一版的创业故事,偶像情缘出世了!
  实地拍摄了,临拍摄前的最后一次改稿让我学到了更新更有用的东西:幽默。
  现场问话,同样一句问话,我原来的问话设计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印象较为深刻的列举一例:
  当从杨井讲述了解偶像史玉柱要转到他如今从事的瓦缸小吃行业上来的时候,我的问话是,“你今天的主业是什么?什么样的小吃我们现场能看看吗?”接着就是正规地介绍。而肖老师改稿之后是:“旁边这些超级大缸就是你现在的工作?这些缸是做什么的?我知道了,养金鱼!不是?是煨汤?哦,来的人抱着这个大缸一人喝一缸?也不是?来,让我看看这缸里的秘密!” 问题和流程没变,多出的,是现场大爷大妈大叔大婶乃至杨井本人肆无忌惮的大笑。不是吗?“精彩人生快乐访谈”是《乡约》五年来一直未变的栏目定位,而这种火热的笑声一片的现场,不正是传递快乐的最佳途径吗?一个以快乐为宗旨的节目现场如果没有笑声那会是什么样?而更让我明白的是,学会幽默,原来是放开思路,善于捕捉嘉宾最细微的动作、语言、表情的结果,也更是善于捕捉身为编导,在最不经意间讲给周围人有关嘉宾最不起眼的细节。有关杨井说史玉柱女儿名字就是一个实例。具体怎么个应用还是建议大家到节目里看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幽默,是一位人物访谈节目的编导应该严重具备的品质,尤其是这种以快乐为定位的节目,嗯,我记住了。
  当然,除了以上两点,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进步的启示录。一位好友曾经说过,一个人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进步很快,而越往后,人的进步就会越困难,而让人能看到的进步也会愈加不明显。但一定要明白一点,如果听了,做了,吸收了,即使不明显但也在进步,但如果不听不做不吸收,那你一定进步不了。不管自己是在起点还是中途,我想我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吸收,保持进步,保持“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