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在全社会努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基础。因而,推进文化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和重要任务。

        一、观念是创新的前提。文化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首要的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和理解文化创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与否。看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和文化发展前景,主要看其创新能力的高低。而文化的兴衰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从根本上说,文化发展力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科技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会有重大的文化创新引导,需要有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繁


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

        二、体制是创新的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改革的重点,也是发展的前提。现行的文化体制如果不改革,文化发展的道路必然越走越窄、越来越没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增强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和动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从改革体制入手。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可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重大突破。从专业媒体看,改革开放以来,专业报所依赖的行业本身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专业报本身作为国家单位也从政府机关报、依靠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向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企业转变,这是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改革对专业报而言,就是要以改变过去官本位办报理念,树立以经营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办报新理念,真正建立面向市场的办报新机制,打造专业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报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为增强文化传媒实力,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传媒品牌,我建议将文化部所属的文化文物类报刊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这样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挥文化传媒的优势,推动文化传媒的健康发展,形成文化传媒的品牌效应。

        三、机制是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灵活高效、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没有这样一种机制,再多的资源、再好的条件也不可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是转换内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主要是没有形成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员工能上不能下,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普遍存在。文化事业单位如果不从内部改革上


求突破,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增强发展活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提供精良的文化服务。

        四、环境是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环境的好坏与文化发展的程度成正比。良好的文化创新环境是增强文化发展力的重要条件。文化创新环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是否适合或有利于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如政策、法规、制度等,真正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这些必然会对文化创新活动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另一个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观念、价值取向、精神、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对文化事业的关切程度。这两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宣传教育,建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让文化创新孕育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共秩序中,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审美水平、才智能力的丰富与提高上。

        五、内容是创新的核心。文化创新的内容丰富多样,最根本的必须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化形态。它是中华文化中进步、积极成分的总和,是符合时代需要、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精粹,是社会文明的结晶,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可以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为内容,努力推进文化创新。

        六、人才是创新的保障。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每一件文化产品都凝聚着人们的创造才能和创造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创新发展过程其实质就是人们不断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新的创造领域的过程,进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开阔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灵活的创新方法,较强的创新能力,完美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为此,党中央提出,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兴文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上坚定可靠、改革意识强、熟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清正廉洁的高素质领导人才,一批政治强、作风正、勇于开拓、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用事业吸引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这为我们开发人力资源指明了思路和方法,也为激发和提升人才的创新激情、创新勇气、创新素质和创新本领,提供了创新发展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文化要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克服文化建设上消极、懈怠心理,知难而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文化发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化永葆旺盛的活力,在新世纪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