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是一个手艺的商机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是一个手艺的商机
记者:对世界自然生态和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取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潘鲁生: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际公约》,在这份"世界遗产公约"中声明了"保护"的宗旨与意义:鉴于不同民族与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历史、战争、经济乃至文化发展中所受到的破坏与损伤;鉴于部分文化和自然遗产对于全人类所具有的突出重要性;鉴于很多国家保护工作的不完善以及不具备相关经济与科技力量;鉴于任何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损失都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记者:"文化遗产"是指什么?哪些属于被保护的范畴?

   潘鲁生:在1972年签署的这份"公约"中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分为三类:文物: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组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朴素联系的建筑群体;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结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记者:近些年来,人们又开始热衷于申报"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了,它与"文化遗产"有什么区别?

   潘鲁生:"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其实是对1972年提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种补充。就人类的文化创造而言,"文化遗产"中的所指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世界逐渐趋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方式的趋同,也逐渐在消磨着不同民族在文化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法、信仰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民族化、本土化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1


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设立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对申报加以具体规定: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是倾向于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的。    

    记者: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形式的一种保护。近年来,国内也掀起了保护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热潮,比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但无论哪种形式的保护似乎都更多停留在"记录"的层面,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潘鲁生:20年民艺调研的经历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有太多的民艺品类濒临灭绝、亟待抢救,也许这种感同身受的"迫切性"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些感性色彩,但"抢救"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者,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感觉活跃在田野之中的"抢救"、"保护"也许比单纯的书斋式学术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历史意义。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些"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多个省份普查了近百个村庄,近百种传统手工艺,印发了"传统手工艺生存状态调查表",也积极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如你所言,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多是记录,记录下不同种类民间手工艺的工艺流程、造型形式、流通方式、消费形式、传播传承、民间艺人的师承谱系、生存状况等等,我们力图将每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与它的文化存在方式都记录下来。田野调研不是学术研究的终


极,但它是民间文化研究至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田野调研取样记录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记录"的学术意义及文化意义。但近些年来,在"抢救"、"保护"之余,在"记录"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我们也在思考"保护"的形式,可不可以针对不同品类、不同生存状况的民间艺术形式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

   记者:针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您的基本想法与思路是什么?

   潘鲁生:"保护"确实不应仅停留在"记录"的层面上。在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保护"与"保留"。我们对传统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让它永久停留在时间的某一刻度上,也不意味着拼命挽留住一些与现代生活方式极其不谐调的艺术形式或文化形式,也就是说"保护"不是"保留"。我们想要"留取"或"留存"的是传统民间文化中对于人类发展具有永久建设性意义的某些精神或因素,我们研究的意义在于让这些精神或因素薪火相传,永远不会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失落,而且发扬光大。那么,又要涉及到两个领域――"保护"与"研发"。抢救、保护是基础,研发、利用是目的。如何让保护与开发做到真正的结合,在研发中保护,在研发中发展。真正的"保护"不应该仅停留在博物馆里、在画册里、在光盘里、在录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找寻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