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SPRE审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技术创新SPRE审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摘要:对照技术创新审计国内外研究特色,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使用,从全局考虑审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SPRE模型,SPRE分别代表战略、流程、资源、环境审计,从而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技术创新审计;SPRE审计模型;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趋势,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和新时代的灵魂,无论对于国家、民族,还是社会、地区和企业,技术创新都成为其兴旺发达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良好的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提升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和源泉。然而,技术创新成功决非一件易事,技术创新本身是一种风险,要有效地管理技术创新,提高研发的成功率,获取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等竞争优势,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审计。
  技术创新审计是指以创新的度量为基础,找出创新目前的状况和期望状况问的差距,确定问题所在以及需改进的环节,进而提供可提高创新水平的信息,促进创新能力的改善,创新审计通过自身或第三方使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创新审计的职能在于有效地管理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绩效和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①技术创新的审计能帮助发现和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技术创新的审计是一种主动的“前瞻式”的评价过程,通过定期的管理审计,管理者可以对自己的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和审计,对各个管理职能的表现进行审计,从而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而在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及时采取措施,②帮助管理者更有效地实现技术创新目标,技术创新的审计涉及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者将比较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③为管理者提供了标准,使管理者更易确定如何有效的管理,如何做才能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等,技术创新的审计提供了
客观依据。
  
  1 技术创新审计前人研究
  
  国外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学者纷纷提出技术创新审计模型,其中影响广泛的有:Burgelman等从战略管理出发,以审计技术能力、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支持它们的组织结构的创新能力审计模型,把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组织激励与支持其技术创新战略的特性集合;Adler等认为应对产品和战略管理过程基准定位,并提出了一种评估所有技术职能战略的框架,指出战略管理的三个主要因素:领导,政策和调节机制,而齐萨(Chiesa)等则提出了一种更为详尽的过程审计模型,将创新过程分为核心过程和支持系统,核心过程包括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技术引进;支持系统包括资源供给,领导和辅助工具,这些审计方法都各具特色,其中又以齐萨基于过程的技术创新审计最为详尽,但是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创新的重点和形式不同,并且上述审计方法的研究更多偏向理论探讨和规律总结,因而,处于机遇与风险并存下的中国企业,更迫切需要适合于自身的创新审计工具。
  国内自90年代后期也大量开展了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研究,但均未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使用方法,国家统计局近年来一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以此反映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国内有的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个创新能力要素: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审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审计这六个能力要素的水平及其组合效率。傅家骥等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同侧面以创新资源投入能力(R&D投入强度、R&D人员素质、数量强度、非R&D投入强度),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创新倾向(创新频率、每千人创新数量),研究开发能力(专利拥有数
、自主创新产品率、对引进技术的改进),制造能力(设备装备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引进技术达产率、工人技术等级及工作质量、计量测试和标准化水平)及营销能力(市场研究水平、对消费者/用户的了解程度、营销体制的适合度、分销网络)等六个指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审计指标,陈劲结合了齐萨等人的过程审计和“奥斯陆”的技术创新统计指标,构建了陈劲一史密斯模型(简称为C-S模型),即通过普通经济指标(销量、利润、总资产、职工数、技术和销售人员数、技术和设备水平等),产品创新数(突破创新和渐进创新),工艺创新数,创新战略(研制还是购买),创新成本(具体的资金来源的细目),创新收益(新产品销售、新技术转让)等指标来帮助审计创新过程,其基本思想也是基于创新过程的审计模型构建,上述研究都各自陈述自身的考核指标,审计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测度体系。
  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所面对的问题,需要强调企业管理过程的技术创新审计,成功的创新总是与良好的管理过程相伴产生,本文力图从技术创新的过程审计出发,在我国创新型企业和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领域提出一个能够较全面反映技术创新能力构成、得到广泛认可、实践上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论和测度工具,并且根据审计所得出的差异性,提出适合企业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 SPRE审计模型的构建
  
  2.1 SPRE审计模型图
  SPRE审计模型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相对应,审核创新所必须的环节是否正在运行以及是否采用了优秀的创新管理方法,从战略(Strategy)、流程(Process)、资源(Resource)和环境(Environment)等创新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进行考核,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形成一种战略引导、流程为本、资源为关键和环境保证的审计理念(参见图1)。
  
  2.2 SPRE审计模型要素分析
  1)战略创新
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出发点,企业中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及可取资源的情况,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规划,简言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决定企业做什么,对我国企业而言,最直接的技术创新战略是考虑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协调,本审计模型中,该要素涉及战略制定,战略内容和战略实施三个方面的二级指标,在当今多变而不稳定的企业生存环境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既需要适用于企业内部环境且又与市场密切结合灵活运作。
  2)流程创新能力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流程不仅跨越企业内多个部门,并将企业组织与其他组织在价值链上相联结,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以关注流程为本,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取得技术创新成功,流程要素中包括企业内组织结构、组织内整合学习以及组织与组织间整合学习能力三方面二级指标。
  组织结构是企业的组织意义和组织机制赖以生存的基础,将企业的目标、协同、人员、职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有效排列组合,将企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职位,再把职位综合到部门,由众多的部门组成垂直权利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的一个有机整体。
  组织内整合学习创新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能力的前提,是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根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是“将技能、资产和运行机制有机整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组织内良好的整合学习创新能力,确保企业效率,使企业内部部门间沟通协调,从而使得开发流程与产品标准化,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包括研发、营销与制造等组织中各个职能部门间沟通。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还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整个价值链上游与下游的整合学习,整合供应链,建立规范的外包管理流程体系,促使企业创造新产品和流程,组织与组织间整合学习,包括企业组织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的整合学习,以及与整个创新
体系中科研院所、大学、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的整合。
  3)资源创新能力是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资金资源创新能力,资源供给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构思的源泉和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信息资源是促进创新思想产生的重要源泉,也可以说是用来加速创新过程的催化剂;而资金资源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所不可或缺的经济保障。
  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是企业研发人员的素质和获取情况,主要体现在人员合理化建议、人员结构、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部门运行情况四个方面;信息资源创新能力是企业信息的获取情况,体现在创新思想的来源、利用现有顾客获取信息的程度和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三个方面,资金资源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创新活动。
  4)环境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高层领导对创新的关注程度,以及是否构建了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创新失败的创新环境,包括企业的文化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
  创新文化是一个新产品由概念产生到研制开发的驱动力,被认为是创新组织最显著的特征,良好的创新文化可以促进创新性人才的产生。在富有创新气息的组织中,善于创新的个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鼓励员工大胆说出自己的创新想法以及进行自主创新活动,重视员工的自主创新成果,将是激发员工创造力,改善企业创新氛围的有效手段,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各项制度又是企业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具体体现,在一家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中,必定配套有诸如职位升迁、薪酬增加等鼓励创新的制度,制度不仅要与技术创新战略配套,确保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也要建立评估企业技术开发、技术管理能力的反馈机制,评价所实行的技术创新战略成功与否。
  
  2.3 SPRE模型指标框架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框架采用半定量的方法,通过所构造的指标体系,选择企业高层,
用五分制判分法对技术创新能力用主观判断对各指标评分,然后综合计算出企业核心能力(参见表1)。与前人研究相比,指标更具①科学性,体系能反映技术创新的内涵与规律,设置的指标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以现代科技统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必要的专项调查和考证,定性、定量分析结合,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得出科学合理、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②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与企业结合更为紧密,指标的数据易采集,可操作性比较强;③导向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进行规范化,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④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不仅仅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身,更关注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人力、财务和营销等其他企业重要职责的相互作用,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一个方面,使得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对企业而言,更具有充分意义。
  
  3 实证分析
  
  浙江某集团公司是一家经过十多年快速稳健发展,形成了化工、农业、物流三大产业为核心,资本运营与实业经营互动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自2001年起,通过技术创新审计评估该集团各子公司现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总结技术创新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不断优化创新管理,完善技术创新的各项机制,最终提升了集团技术创新能力。
  在审计该集团技术创新能力过程中,①对企业各个部门经理进行访谈,了解企业信息,并根据中层干部的判断,进一步修正审计指标,使之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②通过审计框架考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找出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制定出适合技术创新战略和流程的资源配置方案;③提出具体的几个可操作的方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连续 4年审计,考核企业每年的技术创新能力(参见图2),根据审计结果,提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提升与加强方案(参见表2)。
  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可发现企业重点问题所在,从而有重点有针对地提出政策性建议以及长远的战略性建议对策,最终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整个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