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四条道路

     今年一月,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事
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目标。

高层舆论环境对创新有巨大的褒扬和鼓励,但下面的产业环境对技术创新却缺乏利益支持。鼓励技术创新的宏观产业环境有待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杠杆缺失;作为个体的企业对争夺和控制核心技术能力缺乏;产、学、研的脱节,研发者自身积累不足。从产业到公司到个人的创新基础尚未夯实,只是对技术创新情感上的一厢情愿,急功近利的追求,造成了创新“两张皮”。

于是,理性的个体不行创新之实,却争相夺创新之名。众多技术创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聪明人”假创新之名,或造势、或敛财、或寻求政策买单;只有真正的勇者才能够放弃眼前利益,冒着风险去行创新之实。

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掌握核心技术,不外乎以下四条道路:直接买来的收购路、市场换技术的合资路、从模仿到超越的赶超路、独立研发的原创路。

收购路

收购是一条旌旗飘扬的高速公路,财大气粗的企业喜欢用买的手段,一方面彰显中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蛇吞象”一跃成为国际巨头,似乎是条捷径。最突出例子是2004年tcl对法国汤姆逊的收购,英国《金融时报》当时就指出:在tcl和汤姆逊的收购条款中,“西方公司不花分文就摆脱了无利可图的业务”,并且tcl在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方面,也没得到汤姆逊利润最高的显像管制造业务。

最终,收购不仅让tcl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也没有能够帮助tcl摆脱彩电的专利危机。完成收购的tcl依旧不断收到专利侵权的律师函,回头详查收购合同才发现,虽然汤姆逊在彩电上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但只是给予tcl使用权,所有权并没有转让。同样波澜壮阔的联想收购i


bm个人电脑业务,是否买到核心专利还是个谜,但有专利律师分析,实际成交的价格很难买下庞大专利群。

即便是买到了专利所有权,如何运营专利依旧是个难题。专利只是一个法律上的认可,需要深刻理解专利的人来运营,才能发挥其商业价值。2003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一条液晶生产线后号称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但是详知内情的人透露,许多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韩国人手里,中方工程师无法接触。

能买到的是厂房、生产线、渠道等,这些也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买不到的是核心技术,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买得到留不住的是人才和品牌价值。收购这条路走起来风光,走下去凶险。

合资路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技术领域的论调是“市场换技术”,即通过有条件地开放某块市场,换得国外先进技术的转让。合资成为技术创新的主通道。比如三大国有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的汽车几乎都是与国外巨头合资的结果,十年汽车合资风雨路,基本上没有推出过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上广电nec是上海广电与日本 nec合资的生产液晶面板企业,技术工程师基本由nec派驻,而中方人员主要从事管理、销售等与技术无关的工作。合资并没有使国内企业达成挤入产业链上游的初衷,依旧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环节。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局长白津夫在权威刊物《望》撰文指出——外资控股会阻碍自主创新。外方控股中国企业具有多种意图,有的是出于商业目的,有的是出于战略需求。这给被控股的中国企业带来多种不确定性,其中有的企业被控股以后,命运非但没有就此改变,反而走上绝路。有的从被控股之日起就走上了自毁前程之路,直到最后灭失。而且,几乎所有的外方控股企业都对自主创新采取种种限制,即便是有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也毫无例外地尽属控股方。

白津夫以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例说明,2003年卡特彼勒向我国一家企业提交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明确提出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


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企业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能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等等。

“市场换技术”只是理想的假设,并没有必然逻辑。我们放开市场、引进外资、虚心求学时,更需要判断出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从公司治理结构上做制度保障,市场换技术方成现实。合资这条路需审慎而行。

赶超路

作为自主创新的典范,华为走的是一条从模仿到超越的赶超路。华为已经部分完成了超越使命,去年宣布在wcdma核心专利中占有5%的份额,成长为国际通信巨头的对手。华为最早从模仿起家,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选择通信巨头不屑进入的县、乡入手,避免正面冲突。远离主战场,华为在逐渐做大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同时也有意识的积累技术。华为硬性规定:每年销售额的百分之十投入研发,这是国内企业中罕见的高投入。因为华为必须在引起通信巨头重视之前,把自己洗干净,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技术积累是成功的关键。

一批企业还在赶超路上苦苦前行,他们的制造能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模仿可以保证利润和市场,但受核心技术天花板限制,无法更进一步。放弃模仿、投入研发又面对巨大风险,像夏新手机一度放弃从外面拿机型,全部自己研发,总裁李晓忠此举就是要公司上下都知道夏新做自主创新的决心。然而手机行业瞬息多变,夏新选择投入时还是热点,稍有成果却已失去市场机会。李晓忠倍受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夏新能保持投入,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螺旋型上升,这是必须跨越的门槛,赶超路艰辛却有迹可寻。

原创路

虽然国际巨头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专利网,但一定有突破的空间,原创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真正的独立研发在中国并不多见,或者是把别人的技术拿来修修补补、改头换面贴上自主研发标签;或者在没有商业价值、或者价值很小无人关注的技术领域开发新专利,号称自主研发;甚至有把别人的成品直接拿来说成是自己开发的丑闻,


比如汉芯造假案。

“聪明人”已经摸索出用原创路赚钱的套路。先找准一个领域,拿国家钱弄出一个技术,扩大舆论宣传,公关成为标准,拿概念融资,寻求政策买单,真金白银到手,产业化不了了之。

也有拒绝“聪明”,真正做独立研发的潜行者。虽然英特尔和amd 在通用cpu领域已经一统江湖,但是中科院计算所仍然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但自主创新者的步履总是蹒跚,即使能够实现技术突破,也仅仅是撕开了产业链上某个链条,缺少技术和产业配套支持,市场推广仍然裹足不前。因为缺少国家宏观层面的协调和指导,自主创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当越来越多的伪原创曝光,对原创技术不信任的情绪随之蔓延,真原创步履维艰、假原创风光无限,原创路云遮路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