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企业迈向21世纪的法宝

           作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陈宝生
  创新存在于企业兴盛衰亡的全过程,存在于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下的的各类企业,它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活力永存、赢得优势的提前,是企业生存之本。历史事实充分证明,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才能走向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已显示出勃勃生机。燕山石化公司多年来不断强化技术开发体系建设,专业技术人员达万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专门从事科研设计的人员2000余人,科研开发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80年代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十几万项,但实施率还不到20%,工业化率不到6%,而燕山石化公司自行开发的287项重大科研成果,实施率达788%,工业化率为50%。公司已拥有国家专利上千项,可供向国外转让的成套技术47项,有的成套技术已成功地转让给发达国家和地区,1988—1992年技术收入达1805万元。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开发的SBS技术,已在国内建成2万套生产装置,还向意大利和台湾等地进行了技术转让。1994年建成投产的45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工期只有27个月零18天,投资只有28个亿,比新建一套15万吨乙烯装置工期短一半,投资省了一半。改扩建后,公司年上交国家利税由原来的18亿增至现在的26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事实证明国有大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虹集团在通过降价实现资产重组,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后,很快将竞争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创新上。他们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竞争已经从价格转移到包括技术、品牌、服务、开发能力等形成的综合竞争上。国外同行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创新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是极端保密的,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能转让给我国的技术和产品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旧货,如果我们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就只有步入后尘。目前,长虹集团在技术开发上已经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


储蓄一代”,已经从引进为主转到自主开发的阶段,其机芯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企业产权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健全,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表现为:科研开发成果形成产业的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慢,现有技术来源相当一部分依赖国外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弱,消化吸收与创新不足,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科研条件较差,科技人员素质难以满足创新要求。这种状况若不改变,企业的技术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
  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现阶段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企业是技术创新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必须成为决策的主体,开发、投入的主体,承担风险的主体和利益分配的主体,充分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企业家们应从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和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增加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效果。没有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就无法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要力争使科技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逐步达到或接近国外同行的平均水平。高起点和高投入相结合,才能使企业高产出,获得高效。
  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要把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要在创新领域引进奖励和竞争机制,树立市场观念,把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前提,把市场实现程度作为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在制度和管理上,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创新人员的整体素质,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要充分认识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上向科技人员倾斜,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给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使企业发展得到人才的保证。
  总之,企业必须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企业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使企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