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企业 跳出羊群思维

名牌是需要历史的,让中国企业在没有历史的情况下成为世界级的品牌是不得不为的“残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无路可走,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在规律与短期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企业要选择真正的捷径,而不是拥堵在表面的捷径上。
选项——要“互补性竞争” 不要“对抗性竞争”
纵观世界名牌的成长史,大都植根于市场空白之中。瑞士雀巢公司发明速溶咖啡,不是人们没有咖啡喝;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不是因为人们没有面条吃。而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饮食提出了“速简”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空白越来越多,可填补空白的速度却越来越慢。这是因为,信息的便捷,使人们越来越不会独立地发现市场空白,从而瞄准众所周知的显性市场。信息便捷的负面效应是:人们的认识从“深沉”趋向“浅表”。“信息漩涡”左右着人们的理念,人们被卷向求同的“羊群思维”而不能自已。在“快鱼吃慢鱼”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从激烈到恶性”的“对抗性竞争”。实际上,你能快到哪里去?结果是多败俱伤。从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到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每次经济衰退,无一不是“对抗性竞争”激化所导致的悲剧,相反地,每一次经济复苏,都得益于“互补性竞争”的贡献。对此,曾经参加过世贸谈判的、我国WTO专家刘光溪教授,发表46万字的巨著,呼吁以“互补性竞争”,创造我国的世界级品牌。
技术——要“独创” 不要“单纯性引进”
引进技术,可以求生存,难于求发展。虽然依靠我国廉价劳动力的“后发优势”,可以在“对抗性竞争”的低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种变相打工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装进了国外“上游技术”持有者的腰包。打工生涯,无法造就高利润的民族品牌。
西方在“经济实力的技术积累”上的优势,根源在于西方的文化优势。是西方“折零”文化、在精致性技术上的擅长,使西方在机器时代占尽了先机。但是一种文化,有其长必有其短。而且“其长必致其短”,西方文化的
“过度折零”,造成了西方文化的过度机械,因而在“整体性”和“综辩性”方面严重退化,因而在技术能力上出现了一些“盲区”,这是西方不能填补大量市场空白的原因。
而这些“盲区”正是我们技术擅长之所在。譬如医学技术,西医在外科手术和内科特效药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但是西医在慢性病和预防医学领域,却不如中医。只是由于我们的一些同胞,缺乏民族医学自尊,因此在中医药的研究上,还不如日韩,甚至不如某些西方国家。有一位医学专家指出,中医的真谛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我们自尊和自信,就会大有作为。目前中医落伍现象,经济实力不足只是第二位的原因,民族自尊的欠缺,才是第一位的原因。
开发——关注“领域” 而不是“单一产品”
“市场在静悄悄地发生质变”——由“产品附加服务”向“服务主导产品”转化。对此,我们的一些企业家竟然混然不觉,这是他们对于市场空白熟视无睹的原因。要提高对市场空白的洞察,需要以“预见性的市场理论”做指导,理论界不应该满足于对西方“老皇历”的搬运,要以“求是”的态度创新。
一个项目开发成功以后,不能仓促上阵,因为仅仅有技术开发是不够的,应该从项目的特点出发,制定一个严谨的商业计划,有计划地做好投放市场前必须完成的所有准备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过,在我们这样一个小生产者充斥的环境中,面对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成灾,要想稳住阵角、耐住寂寞、进行没有经济回报的准备工作,真是太困难了。
管理——不要轻信制度 要科学的“数字化”
安然公司的破产告诉人们,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即使在西方的信用环境中,也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传统理论已经过时,美国硅谷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五花八门的探索,但是却无法形成“后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体系,原因在于西方文化哲学蕴涵的浅薄和美国崇尚个人英雄漠视群众。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院长依此认为“高成长性企业”无规律可循。我们认为“大智兴业集集众思”,先进
的企业制度是离不开群众路线的,只是路线的形式要进化到“数字化”表达的现代化而已。
后现代企业制度,是全面的数学化管理制度,既对每个员工的“作为”进行全方位的量化,对原来能够指标化的“作为”要进行更合理的量化,对过去不能够量化的“模糊作为”,也要在一定的信度内进行量化。这种量化,不应该由企业的“土皇帝”做出,而是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参加,把员工的看法,用现代数学和电脑综合为科学的“数字”。
全面数字化管理的企业制度,能够把企业的利润和无形资产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位股东和每一个员工,使企业员工真正具有主人翁的地位,从而极大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是企业在互补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
生产——要“靠整合” 不要“大而全”
人们都在推崇“耐克运动鞋”的榜样,实际上瑞士手表早就在这样做了。我国南方的许多产品,也是靠这样的分工,来简化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只不过“整合”的项目不够恢宏而已,没有瞄准世界性的市场空白。
应该指出,这与技术保密并不矛盾,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特级保密部件的制造,也可以在加工单位必须定量参股的前提下,签订不同等级的保密合同。
这种方式,既能够使企业迅速做大,以占领市场,又能够防止大企业病的滋生。因此,“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分工协作”的方针,应该贯彻于企业成长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万燕VCD的另一个教训,就是要搞“大而全”,结果被仿造者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