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故事:靠一根扁担起家的千万富翁2

 邓洪九:“做砂糖桔一定要100亩,80亩,人家的园子值几百万,你去跟人家签合同,人家不相信,你一个个体,你的实力,你的信誉,你的资金.能到位吗?他不跟你签,不只不跟你签,连谈都没有余地.为什么我会被人家看不上或瞧不起,连谈都没谈哪。”

  邓洪九非常迷茫,他只好无功而返。但就在他返回的途中,老家传来噩耗,还没过上好日子的母亲突然病世,他,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朋友:“他回到老家,回到我这里来,哭啊哭啊,哭的十分厉害,我看到邓洪九一哭,我眼泪也止不住了。”

  失去母亲的伤痛以及生意上的困惑,让邓洪九一蹶不振。 直到一个偶尔的机会,批发市场总经理的一席话让他又看到了把生意做大的希望。

  批发市场总经理:“我们说你开公司肯定是个好事情,鼓励他开公司,公司企业,它有一个信誉度的保障。”

  一句似乎非常简单的话,让邓洪九的经营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决定结束单打独斗,成立公司,以企业的形态去面对市场。然而,公司员工从哪里去找呢?

  邓洪九:“人怎么来组织,靠我一个人不行啊,做不出来,那我就想这个问题,做水果它需要的是一个经验,对水果认识和了解的人。”

  邓洪九想到跟自己一起打拼过来的伙伴们。这其中,不少人因为胆子小又不善于捕捉时机,多少年来并没有赚了大钱,但他们精通水果,各有绝活。邓洪九决定吸收他们入伍经营。从前的伙伴元永中成了他的第一位员工。

  元永中:“因为我做这个批发十来年,有时赚,有时赔.总是到最后持平.反正没有没有利润,没有钱剩,所以我考虑了下洪九的建议,我答应了他。”

  邓洪九:“给他们的保障是什么呢?一,给他们加工资,拿工资,.二,分红,假设我亏了,我一个人来承担。”

  记者:“那这样一来是不是你赚得少了? ”

  邓洪九:“比如说,一个单品,比如说一个西瓜,总体来讲,以前我赚两万,我一个人得了,现在我赚两万,我可能只拿一万,或者说


拿一万五,某个单品我赚少了,,但整体我赚大了,我同时做五个,八个,十个,十五个单品啊。”

  邓洪九聘用了6名有经验的伙伴,根据各自的特长,开辟了华北、新疆、西南和华南等六条水果生意新线路。伙伴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而邓洪九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2003年6月下旬,邓洪九决定做北京顺义的无籽西瓜生意。对重庆的批发商来说,这是一个很反常举动。其一,北京无子瓜成熟前吸收的水分过大,不利于长途运输;其二,北京市场价格不比重庆便宜。而邓洪九的理由也是两条,第一,此前北京40天内没下大雨,西瓜水分不会像往年一样高;第二,当时北京人对一种小西瓜非常青睐。

  邓洪九:“小瓜特别多的情况下,对无子瓜它有一个抵触,所以说无籽瓜应该是非常贱,果农是贱卖了。”

  市场证实了邓洪九的判断,不仅价格比往年要低,无籽瓜的品质也非常理想。邓洪九抓住时机,以公司的名义跟产地订了900吨的购销合同。

  邓洪九:“知道,只有不超过一个星期的好行情.抓住了七天,每天发120吨,高峰期发到180吨,装六个车。”

  这是邓洪九成立公司以来最漂亮的一仗,前后不到10天,纯利润30万元。

  2005年6月,邓洪九开始经营进口水果,但因为价位高在批发市场销量不大,他急需打开超市的大门。就在这个时候,一条“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实施零关税”的新闻引起了邓洪九的注意。他想,如果抢先一步把台湾水果引进重庆,就算不赚钱,也是挺进超市的一个好机会。

  邓洪九立即从厦门买回4吨台湾水果。尽管量不是很大,但因为台湾水果是第一次进入重庆,几家超市上门与他谈起了生意。

  邓洪九:“因为他们超市里面,他们也希望那个台湾水果进他们超市销售啊,但除了我以外,当时没有谁有台湾水果,那我的条件就是,你要让我的台湾进入你的超市销售区,那么我公司的其他水果也会一起进来。”

  2006年,邓洪九的水果打进重庆和成都等地的

70多家超市。超市加上批发,当年,水果销售额达到了1亿5000万元。

  由于水果销量迅速扩大,邓洪九又雇佣了一批原来的伙伴帮着从各地买货,货款半个月结算一次。4月11日是结算的日子,这一天,邓洪九夫妇要亲手发出350万元现金。这些钱是各销售点的回笼资金,当这一大摞钞票发放完毕时,意味着,其中的10%已经作为纯利润进了邓洪九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