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业专利破网的须国家宏观战略的支持

        面对美国将全面实施数字电视ATSC标准,中国彩电制造商将不得不每出口一台彩电必须支付23美元专利费的境况,笔者认为,单纯站在中国彩电业的发展上看待和解决专利壁垒问题是片面的,中国彩电业遭受的专利和标准尴尬实质是国家工业链的尴尬,中国彩电业的专利“破网”必须得到国家宏观战略支持。

  我们跳出中国彩电业单一的发展环境,而把视角放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上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短板其实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开始积累的。

  中国市场开放之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机制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国别竞争。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产业创新战略主要是靠政府的行政要求去推动,但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以及基础的技术创新资源体系之间出现了脱节,这种脱节造成了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间歇性中断,于是,政府以及企业都把产业的重心放在了产能的扩张上。但是,当技术更新换代的时候,我们的产能优势就被瞬间吹走。

  其实,中国彩电业乃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守局,而是如何入局。可以说,中国制造业从始至终就没有真正入局,没有真正意义的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制造业一直扮演着“分销商”的角色。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过程本质是外资企业“借腹生子”的过程,外资企业先把核心技术廉价甚至免费供给,当中国制造业把市场孕育成熟,它就开始通过专利和标准收取巨额利润。

  全球贸易发展的趋势是关税等传统贸易壁垒在弱化,而像技术标准一样的技术因素正在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重新划分市场版图的篱笆。在知识、技术成为决定性生产要素的今天,企业的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此时以技术专利为基础的产业标准成为控制市场、改变利润结构的主动力。标准之争实际上就是市场份额的争夺,你不参与或拥有标准就意味着没有市场。
目前,中国彩电企业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专


利、标准缺失的“死点”所在,并且展开了相关的补救措施,以长虹为代表的彩电企业开始进军PDP屏项目就是一个例证。笔者认为,依靠一个或几个彩电企业的努力可以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很难形成可持续的、长期的核心竞争优势,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依靠配套产业链竞争力的协调发展,例如玻璃产业就是制约手机产业、彩电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半导体产业也是构建科技型产业的核心。所以,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重大产业技术的体制创新和国家产业技术标准的全面创新,而只让一个企业单体或者一个行业去对抗外资,这样的产业政策是非常危险的。

  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看,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外部资源的输入(主要是政府资源的输入),产业难以获得根本性的进步。因此,现在必须创造一个有竞争优势的官企学的互动机制。

  笔者认为,国外的专利和标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够持续生产下一个专利和标准的能力。中国彩电业的竞争弱势是因为昨天没有掌握主导今天的核心技术,同样,谁在今天掌握了主导明天的核心技术,谁就是明天最大的赢家。笔者相信,如果国家能够进行宏观战略调控,中国制造业不仅能够冲破外资品牌布设的网套,而且能将更大的网织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