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委员谈创新型国家:科技奖项泛滥后的忧思

 

  在今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在2010年把我国全面转变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今年“两会”,科技创新又被列为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国科技界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在4日上午科协界委员的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委员的一席发言,让我们得以透过学术腐败的表象,反思我国科研评价体系。而张泽委员的若干解决之道更显得难能可贵。
  中午,张泽委员放弃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
  谈到创新型国家,张泽谈到,建国以来,我国设立了一系列的科技奖项,成为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进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评奖为主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否应顺应外部以及内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呢?
  创新型国家,不仅指的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更强调的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来都是企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调整科技评价体系,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打造一条流畅的科研、教育、产业、经济链条,已经成为了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不能回避的重大议题。
  目前我国科技奖项设置过多,各科技主管部门纷纷设立了种种性质、名目的科技奖项。由于这些奖项往往和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各种福利挂钩,因此跑奖项就成了一部分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甚至出现了职业公关人员,专门为各科研院所、实验室跑资金、立项目、拉课题。
  目前,科研人员工资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津贴和绩效津贴。除了基本工资外,科研人员的其他收入都从课题负责人的科研经费中支出。换句话说,就是我国科研经费中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科研人员们的工资和日常生活各种开销上了



  在这种薪酬分配体制下,获奖和不获奖、有课题没课题、有经费没经费,在科研人员中造成的差别可以说是“天上地下”。
  获奖个人收入直线上升,课题经费滚滚而来,手下兵强马壮,设备精良;不获奖不仅个人收入一落千丈,而且在立课题、申请科研经费方面都会存在种种障碍,不仅所负责的科研项目因经费短缺难以有所进展,其手下科研人员也会因为收入待遇过低而纷纷“弃暗投明”,另谋高就。
  这种科研评价体系其客观效果不是在淡化名利,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名利,恰恰违背了设立的初衷。其结果不是鼓励刻苦攻关,而是鼓励辛苦“公关”。功利心主导下的科研怎能成就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挥的是我国科研人员的群体力量,而目前科研评价体系中过多的奖项设置,不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的力量,使他们报国无门,并且还导致科研人员中贫富两极分化、科研经费、科研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愈演愈烈。
  当一个人投身功利的时候,还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急需的人才吗?当功利心取代了好奇心,我们的科学家还能淡泊名利,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继而做出创新性成果吗?
  科技奖项泛滥的另一后果就是强化了科研体制中的行政干预,强化了科研单位的官本位思想。导致政府官员在科研资源分配中的权重过大,课题立项、经费申请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大项目小评、小项目大评、超大项目基本不评;科研人员人心浮躁,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艰苦的基础研究,愿意从事艰苦的创新研究,抄袭、侵权、剽窃等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科研工作有自己的特点,科研文化氛围也必须有自己的属性,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属性的科研,不能实现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创造一个长效的、能够激励和保护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对于这些问题,张泽委员提出的解决之道就是:
  1、对现存的各种科技奖项,进行调查分析,该取消的取消,该停止的停止;
  2、将目前各部委设立的科技奖项,交由各对口学会负责评审、颁发,杜绝科技评价体系中的行政干预,专业性的奖项由专业学术团体评价,如由中国数学学会评审颁布国家最高数学类奖项。并且,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各学会能够有人力物力实现此项功能;
  3、保留国家主席奖,表彰为我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以此作为对科技界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