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东西方管理文化差异的“导火线”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探索与实践.而今尽管各国都大张旗鼓提倡.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所采取的理论观点与方式方法自然会千差万别。

    东西方管理本质

     西方: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于独立人格的人文主义。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体现着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它是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的。在西方管理文化的背景下.各国为适应各个时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形成了门类众多的流派.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众多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科学管理理论流派。19世纪.以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W·泰勒为主.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到管理实践中.将人与机器相结合.要求达到人—机的最佳匹配.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泰勒的管理只是物本管理并非人本管理。泰勒把如何工作的决策权留给了企业所有者.该时段的管理本质就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工作.即强调控制。

    古典组织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他从管理的职能角度来定义管理.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个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

     行为科学理论流派。20世纪30年代的管理学者发现只注重劳动效率远远不够.因为健全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生产率.这就把人提升到“社会人”的地位。但这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所确认的管理本质仍不是激励.只是把激励当作管理的一种手段.管理的本质还是物本管理.其中梅奥及其霍桑实验就是典型代表。

    现代管理理论流派。现代管理理论流派被分成很多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以及经理角色学派等。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詹姆斯·穆尼、哈罗德·孔茨以及威廉·纽曼。法约尔从职能的角度定义管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詹姆斯·穆尼的观点是管理本质是激励


;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本质是协调;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是使一个人群团体努力朝某个目标前进所作的指引、领导和控制;此时人已被当成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两个以上有意识的能协调活动与效力的系统组成并能使里面的个体在相互作用下做到独立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巴纳德的管理本质是“决策和协调”。

     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约翰逊、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米勒和梅萨罗维奇。系统管理学派把组织当作一个系统.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管理本质是用系统的观点来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运转。

    彼德·德鲁克. 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其在1954年的《管理实践》中就提出“目标管理”范畴。目标管理以目标作为各项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通过目标激励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用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价组织成员的工作业绩和贡献程度。德鲁克的管理本质是把所做的事情当成一个目标来进行.并对完成目标的成员给予激励来更好地促进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东方:东方管理文化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孕育而成的.是以中华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诸子百家的观点虽各异.但都离不了安邦治国。东方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它首先要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并且这种协同不但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东方管理文化主要流派的特征是: 道家的管理本质是一种遵守自然之道.运用自然之道来达到管理目的行为。

    儒家是以天道观为基础.管理本质是一种以道德为引导.借助相应礼节来加以规范的行为。

    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交利是他们的管理思想。墨家认为管理本质是博爱.是为


人谋利的行为。

    孙武认为管理本质就是通过计策、决策等实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以取得上下齐心、国家太平.并保证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从吴起、商鞅到韩非子的法家认为法治是政治管理思想的核心.他们反对依赖空洞和不切实际的绝对忠信概念.以及那些只具有主观性的道德规范。他们认为管理本质是以“法”治民.同时强调“法”的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从而要求管理者也要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做到“法与时移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可以说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为主的核心思想.其中.“以人为本”强调“以民为贵”.“以德为先”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人为为人”高度强调人自身行为的激励与修养。

    东西方管理差异

    东方管理学者在认识管理本质的过程中.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主要强调整体性但忽视个性发展.强调民本但忽视独立人格等等。而西方管理者是在管理活动中强调制度管理、规范管理和条例管理.以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差别在于西方管理文化突出个人主义、权力级差小;东方管理文化则体现权利级差大、风险回避.以及缺乏平等、民主.缺乏冒险精神等。

    东方管理强调人的重要性.西方管理注重物的使用.希望获得高使用效率.这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尽量做到人物相宜.不片面强调人的重要性.将人、财、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东方管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柔见长.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属于“软性管理”。西方管理则更加注重制度、规范管理.属于“硬性管理”。要实现东西方管理相融合.就要把这些有机结合.实现刚柔并济.其中主动引导、柔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同时.硬性的制度约束也必不可少。在当前全球化处于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更要注重东西方管理的结合.只有


如此.才能在宏观的管理系统中.在市场竞争机制的硬性约束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西方人:英雄主义作为出头诱导

    中国人:藏而少露视作人生之法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人对“尊师重教”另有说法.跟师学艺自不带说.但跟师的目的是要超过老师.只有勇于表现才能达到这种目的。西方人不乐意谦虚.“我行!”“我一定能行!”似乎成为口头禅.只要有机会就得表现.沉默不是他们的性格。西方人最崇尚英雄.因为只有成为英雄.自己的一切愿望才能实现.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效仿英雄、争当英雄.只想在人前惟恐落人后。

    在西方企业里.凡干带挑战性的事情决不会无人接招.因为任何一次表现机会都是他们的心灵呼唤。即使在球场上打球.也会有人跳出来叙说自己如何如何的“夏练三伏、冬练数九”的历史。事实上.大凡好表现者获得成功的几率往往高于沉默者。

    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多半含而不露.因为中国人明白“枪打出头鸟”这一世俗道理.谁人一开始就好表现.到头来失去舞台的自然就会是他。“大智若愚”、“大象无形”.这是中国前辈的经验总结。

    倘若要表现不是不可以.那只能是谨慎从事、厚积薄发.待到大家对你有所了解、基本接受后.你再老老实实大干一阵子.最后在没有人反感与排斥下.你的成功就可能变为现实。

    中国人喜欢少说多干.因此也就容易接受“少说多干”的人.“默默无闻”者最后才能“一鸣惊人”。一开始就自命不凡、招摇过市.下场多半会惨状。

    对西方人的评价:崇尚英雄主义.容易造就一大批英雄以及优秀者出世.促进全社会人的素质的普遍提升;但由于人人好表现.就增强了相互的竞争激烈性.甚至会出现为达到目的而不顾一切的现象。

    对中国人的评价:谦逊谨慎、循序渐进.符合东方人“和平崛起”的温和秉性;但“藏而少露”容易埋没人才.不利于大量人才的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