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换位思考法

所谓”换位思考法“,就是让孩子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某一历史人物,以此”角色“来想象、推断事物发展的可能轨迹的一种学习方法。 这一方法的创立人袁静老师以”彼得一世的改革“为例,简介了她的做法。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孩子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心理差距,主要是对事件发生时的历史环境缺乏了解。站在现在的角度无法理解古人为何那样做。所以,首先应为孩子创设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以此来增强孩子的”历史感“,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历史角色提供条件。 比如在讲”彼得一世的改革“一课时,首先,借用图片、音像材料等直观教具概述俄国政治、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情况,并用比较法把它与同时期欧洲各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俄国诸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各国,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全面、整体的俄国发展概况。
    接着便告诉孩子,当时沙皇曾多次派使团出访欧洲。面对欧洲的发展情况,这些俄国人会有什么样的感想?这样,就把孩子引入到改革前这个大环境中,还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纷纷揣测俄国人的想法,都能想到要学习欧洲,改革俄国。这需要有人来完成。
    然后,就介绍彼得一世这个人。用直观图示及情节描述来介绍他的成长历程、他的性格、他的抱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彼得一世“这个活生生的独特的历史人物形象。让孩子设想;这样的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 到此,背景环境、问题焦点都摆出来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创设成了,悬念造成了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 第二是换位思考,诱导思维,孩子了解了事件发生时的历史背景,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下一步就让孩子们换位于&rdquo
;彼得一世“这个角色去思考、分析。
    比如:结合俄国伪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如果你是彼得一世,你会采取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这种方法,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比如:俄国的农奴制比较落后,经济水平明显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社会风俗保守陈旧,国力低微等等。
针对这些情况,彼得一世想把俄国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跳出落后的圈子“,应该怎样着手呢? 孩子们不知不觉便学到了应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分析、思考历史问题。 第三是自由分析,培养能力 通过充分的换位思考后,即进入自由分析阶段,可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也可用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孩子的分析,受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非常精确、圆满,也不能非常具体,有时可能只是一片模糊的念头。但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思维的火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就这一实例看,大部分孩子能考虑到这样几点: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手工工场,发展俄国经济;学习西方,改变俄国保守陈旧的社会习俗;废除农奴制,实行西方的社会管理制度等。政治、经济、军事、习俗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比较零碎、单一,也有不正确、不全面之处,如农奴制和海军问题。这种情况与孩子固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关。其实,答案的圆满与否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思维的锻炼。可以进一步地提出问题,例如:到底怎样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工工场的建设中,场主、资金、劳动力等问题怎么解决?等等,以便让他们作进一步深入思考。 第四是提供史实,验证鉴别 孩子们通过前几步的工作,已非常想知道,真正的史实是什么,历史人物到底是怎样做的。接着,就应给孩子提供客观史实。 第一步,先让孩子自己看书上的有关内容,分析一下彼得一世从哪几个方面,怎样进行改革的。
    第二步,教师与孩子一起归纳、总结,并以板书的形式把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表现出来。
    第三步,进一步设问:这些措施,哪些你没
有想到?有没有应该做到而彼得一世没有做到的?彼得一世的做法有没有不足之处?这样,孩子就把彼得一世的改革措施与自己的思维联系起来,便于理解、记忆,并为下一步的评价改革措施打下了基础。 第五是评价判断,形成史识 经过前面的分析、思考,孩子们已有了评价这个事件的知识基础了,接着便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孩子畅谈认识。孩子已能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迅速采用西欧的先进成果,促进了俄国的发展;对农奴制的保留,又成了改革的一个不足;扩建海军等,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也引发了以后的对外扩张等等。
    据孩子们反映,这种学习法很不错,现在他们不再感觉历史是飞来之物、混乱不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