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从平常开始,而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正如数学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指出那样,“你卷进问题的深浅程度,将取决于你解决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除非你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否则要解决一个真正的难题的可能性很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    要重视引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书本上的引言部分不可忽视,引言具有引入新课的功能,但它不是简单、生硬的“开场白”,而是通过与本章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该章所要学的主要内容,它既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又给学生说明了数学概念是从我们生活中逐步抽象出来的,它存在于生活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经常结合教材中的引言部分,介绍古今中外的一些创新情况,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而金字塔的每一块石头都要重达十几吨,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建造情况,至今还仍是一个谜,一项一项发明创新从汽车——火车——飞机,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假如说没有创新,世界还是停留在原地,永远得不到进步,我还介绍了二战期间,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家——艾伦图灵,创造性的利用数学知识一次又一次成功地破译纳粹德军的密码,帮助英国在二战中死里逃生的故事,类似这样的事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让学生明白了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敢于面对现实,真正能解决一些问题,遇到没见过的题,甚至开放性的问题都乐于去探索,想


方设法去解决。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前人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老师要采取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然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激励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

如化简:a+2  ab+ b

a + b

学生拿到题目,首先想到分母有理化,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a- b这样做使问题复杂化,如果不分母有理化,把分子分解因式,后约分问题便容易解决了。

又如:解方程x-5+ 3-x =6

一般学生马上会想到两边平方解题,之后,我提示一下,用平方根的定义来解,学生很快会考虑到:x-5≥0和3-x≥0此方程无解。

通过以上两例,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自己思考,动脑筋,用什么方法可简便些,用自己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三、    加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动手动脑,自己发现解题思路,则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满足一定条件的三角形,再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学所画的三角形互相叠合,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由此就可引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又如:在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应用后,学生都会解测量山高,求航海路程等应用题,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呢?光会做,不会应用,学了有什么用,为此,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带着测量仪器,测得对岸的大树,测学校的旗杆等,这时学生将会全面思考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哪几个物体可以看作是几何线段,直角三角形如何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真正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设计探索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简单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ABC和△ADE都是等边三角形,D、F分别是BC、AB上的点,CD=EF,                                 

求证: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

此题证法不难,因为已有EF=DC,只须再证

EF  DC,而证EF DC,只须证∠1=∠2=60º即可,而要证∠1=60º,只须连BE,证∠1=∠3=∠ACB =60º就可以了

问题的关键是证明完毕后,必须提出以下思     考题 :

(1)若将△ABC和△ADE都改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

(2)若△ABC和△ADE都改为等腰三角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要使原结论成立,那么还要补充什么条件?

(3)若原题的条件都不变,结论改为点D在线段BC上的何处时,四边形CDEF是平行四边形,且∠DEF=30º,又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亲身感受了这一题的奥妙,挖掘习题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探索—猜想—证明”的探索性学习活动,锻炼了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如:已知方程x2+px+q=0,求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是原方程各根的k倍。

按照常规解法,学生都会先求出方程两根,再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新方程,这样做的过程比较烦琐,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可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直接从已知入手,由根的定义去求解,则过程迅速而巧妙,设方程的根为x,所求方程的根为y,根据题意,y=kx,得x=y/k,代入方程x2+px+q=0中,得(y/k) 2+p(y/k)+q=0, 即 y2+pky+qk2=0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符合数学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