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创新—谈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

大胆创新—谈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
我们从2004年秋开始使用人教课标实验版初中物理教材,至今已三个年头有余了。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课改所倡导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逐渐走进课堂,广大一线教师认为新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但是仍有一些农村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教材仍然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乱套、知识不成体系;内容过于简单和空洞、未能达到学生认知目标。而我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关键是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出路在于改革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对多数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依然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我们在教学观念上要真正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增强教材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人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密,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于现实生活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每章最后设有“我还想知道”栏目


,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维空间。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原则上是按知识点的有小到大,由浅人深、由简到难的顺序编排,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编排过程中淡化了知识结构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对于还没系统学到但又必须用的知识以“加油站”的方式提出,让学生作为工具使用。比如在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能量这个概念是就事先在第一章中出现了声能以及后来的电功和电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处理教材中的类似问题时不需要探讨的很深入、很透彻,只需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是一般的认识就行了。

3.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从“致同学们”“引言”“本章导读”等栏目,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多提问、多动脑、多动手,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主动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凸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外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具体的实验结论。如阿基米得原理这样重要的内容,都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总结得出。

4.降低要求,向社会科技人文靠近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学生“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做到化繁为简,化细为粗。如“摩擦力”这节,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而新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日常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摩擦力这节中溜冰鞋、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


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信息的传递》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两章内容,使教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更加靠近当前新颖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注意生活,关心科技,关注社会的意识。

5.加强了物理实验对教学的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和课外实验明显增多。这样做地目的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相信科学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新课改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 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处理现行教材时切忌两个“凡是”,即凡是书上有的内容学生必须掌握、凡是书上没有的内容不予理睬,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改变以往那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从一而终”的教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应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下面以《摩擦力》这一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如何处


理教材和体现新课改精神。

创设情景: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拧开(学生不容易拧开)。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从而激发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激情。

突出重点:重点应放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上。让学生猜想时,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进行猜想。不要学生一猜出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时就停止让学生猜想,而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比如有的可能猜想与速度、接触面积、重力、质量等有关。接着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哪些猜想是不合理的,哪些猜想是可以合并的,比如:帮助学生分析得出跟质量、重力有关实际就是跟压力有关。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间接的测出摩擦力。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不要强调的太多,只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讨论解决。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强调应用:学生得出结论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有摩擦力好?还是没有摩擦力好?根据学生回答,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分析问题,摩擦力既有利,又有弊。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明白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再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学生就能很轻松说出怎样增大、减小摩擦力。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报刊上的一条消息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某县一段有坡度且转弯山区公路常出车祸,假若你是一名建筑工程师,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建一个警示牌,有的学生说把路修直,有的学生说在水泥路上刻上一道道横线增大粗糙程度,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

上述种种,宏观上属教学方法的范畴,教学中非如此不可。至于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具体教法当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应该是百花齐放,各显其能。但是,具体教法不能与基本教学原则相违背,否则又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总之,只要我们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培养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