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路在何方

大学生择业,路在何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愈发显得不容乐观,曾经象牙塔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一毕业就上岗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让很多人谈之色变,不愿触及的话题,很多大学生目前在自己就业与发展的人生职业规划上开始茫然而不知所措。

  大学生缺乏“三个能力”

  为了解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广东有媒体就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调查问卷,短短几天内共收到百余名学生反馈邮件。统计显示,“工作满意度”调查这一项,60%毕业生表示“一般”;70%的毕业生求职时优先考虑薪酬待遇;80%的毕业生月收入水平在1000—3000元之间。
  对于“目前工作的就业满意度”问题,超过60%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一般”,只有不足40%的学生表示“满意”。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是薪酬较低,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开支。
  本次调查显示,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成为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障碍。在“哪些个人素质决定求职成功”问题上,学生反映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基础,而是工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三个方面。
  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2007届大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更多的是在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据新华网)

  产业结构造成“僧多粥少”

  2300万人的高校在学人数,21%的毛入学率,规模世界第一,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蕴


藏着巨大潜力,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说,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是很明显的。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有资料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37.52%。
    “就业人数多,空缺岗位少”是大家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是为什么空缺岗位少呢?”长期研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问,“这是我们国家产业结构的问题!”袁志刚说,大学生就业难客观上确实是提供的岗位少——这是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投资主要在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对此,上海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汪胜洋研究员持同样的观点,他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大学生选择沿海地区,选择大城市寻求发展是他们的理性选择,无可指责。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到农村就业,不到西部就业,“责任不在于学生,而是在于国家和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