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兄弟火红手工皮革店

  幽静的绍兴路上,一路旧上海风情的低矮建筑和法国梧桐,间错着画廊、书店、出版社。在汉源书店的对面,两位大学生兄弟开了一家店,才开张短短一个多月就已名声在外。据老板自己介绍,上海各大时尚报刊和杂志争相为其做“免费广告”,还有老外拿着杂志上写的地址找上门来,而上海时髦的青年男女更是不会放过一饱眼福的机会。到底是什么店这么神奇? 

  清华毕业生“下海” 

  过往的路人很容易被奇特的店名“树”所吸引,到底是卖什么的呢?好奇的人们总会走进去看看。原来这是一家卖皮革制品的店,有各种式样的包、皮带、钱夹和像架等等小物品,都是用牛皮革做成的。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所有的皮革制品都是店主人亲自设计、裁剪和缝制的,用一位老外的评价,是绝对的“original”(原创)。 

  这里的包没有名牌包光鲜亮丽的外表,也不像所谓的名牌包,款式总是千篇一律,它的样式不会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可能是店主人无意中看到的一块边角料,不加剪裁便缝制在一起,也可能是不同纹理和不同颜色皮革的巧妙搭配。如果把所谓的名牌包比作贵族小姐,端庄典雅,这里的皮革制品就像是吉普赛女郎,处处散发着野性的魅力。 

  每一款皮革制品都是店主人当时当地灵感和心情的结晶,这里没有复制和模仿,更没有成批量生产,只有属于你的“original”。那么这家店主是何许人也? 

  这家店主是一对亲兄弟,哥哥叫阎海,弟弟叫阎峰,都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哥哥2001年毕业,弟弟2002年毕业。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不去当高级打工者,而是自己开店当小老板,真是少而又少,能想到的人不多,想到了有勇气去实践的人就更少了。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找一份较好的工作根本不成问题,兄弟俩怎么会想到去开店呢? 

  兄弟俩老家在安徽,父亲在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皮件厂。都考上了美术学院的哥俩放暑假回到家闲着没事,总会利用学到的设计知识,用皮革做一些小东西,比如一双拖鞋、一条皮带、一个包等等。慢慢地,越做兴趣越浓,哥俩就试着带了一些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皮带到北京的秀水街(就像上海的襄阳路市场),让里面的店老板代售,结果都被卖出去了,兄弟俩大受鼓舞。 

  不过当时兄弟俩还没有开店的打算。哥哥阎海毕业后进了广州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广告策划,可是枯燥的上班生活无法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阎海觉得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2002年,弟弟阎峰也要毕业了,可是阎峰却并不想找工作。于是兄弟俩一合计,决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制作皮革制品,做一回小老板。 

  上海开店一波三折 

  一开始,兄弟俩打算在北京开一个小作坊,自己设计制作皮革制品,然后请人代理销售。然而,北京市区的房租太贵,为了节省房租,兄弟俩把小作坊开在了离北京不远的河北廊坊。那是2002年初的事儿了。然而由于刚开的小作坊没有名气,店老板们对手工制作的皮革制品的市场销量没有信心,不敢代理。另外,廊坊是个小地方,此类物品的消费群体很少。或许还有初下商海的缘故吧,总之,结果就是好不容易筹集来的一万多元资金基本上打了水漂。 

  困境之中,刚好上海的朋友来看望他们,觉得他们制作的东西很有特点,便决定带一些产品回上海,让上海的店老板们试销。大上海的海纳百川起了作用,试销的结果还不错。这给挣扎中的兄弟老板一丝启发,“走投无路”的兄弟俩就这样转战上海。 

  2002年8月份初到上海,对上海市场没有底,已经呛了一口水的兄弟俩还是想走请别人代理销售的路子。上海的店老板也和北京的一样,觉得兄弟俩做的东西不错,不过和正宗的名牌货比起来显得粗糙了些,而且又没有名气,担心挑剔的上海人没法接受,担心市场销路有限,不愿代理。兄弟俩第二次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