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想创新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有了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认为营造创新氛围极其重要。心理学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就会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的火花而无须压抑了。作为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场游戏,一个谜语,一个精巧的提问,甚至是教师节奏明快,富有激励的语言都能创设出一种催人思考奋发向上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即使有错误也应热情引导。批改作业和考卷时,只要解题思想正确就应给分,如果方法新颖、巧妙,即使结果错了也应批语鼓励。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创新因素的闪光点,发现一点,当即肯定和表扬。这样,教师的鼓励便可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助燃剂。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自信心便会不断增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欲望才能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偶发奇想孕育着创造的火花,才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创新的意识

  质疑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古人说: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未知的知识,而是已知的知识。”一般来说,教师都喜欢高智能的学生,因为这类学生学习勤奋,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理解接受快,学习成绩优良,他们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教师也常因教到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但对其它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缺乏应有的热情。有时候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要给予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因为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以下特征:1、顽皮、淘气、捣蛋;2、不守纪律、爱出歪点子、钻空子、所作


所为要逾越教师、甚至作弄教师。这些都是我们所不能宽容的。但用培养创新人才的观点来分析这些现象,很有可能在顽皮、捣蛋的言行中孕育着创新思维。其实大发明家爱迪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他们在学生时代都是很顽皮、捣蛋的。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却是非凡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顽皮、捣蛋的学生不能一概给予否定,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既要教育他们不无理取闹,更要对其捣蛋言行中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给予高度赞扬,这样学生才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才能创新。

  三、充分想象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特别是童话、神话、科幻作品、寓言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才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才会促使学生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让他们在实践中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促使他们的脑子想一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探求新知。要让学生想创新,能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学生是天真、善良、纯朴的,他们对所做的事充满必胜的信心,但他们希望在做事之前得到允许,担忧做错事后的嘲讽。我们应让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心情舒畅的自由的想象和实践。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获取创新所需的方法、知识和信息网络的过程,评价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创新能力,能创新的学生,即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创新一般来说,是指通过独特、新异的思维,发现 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但并非只有发现人类从未发现的新事物,解决人类从未解决过的新问题才叫创新。一个学生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而言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

  四、摆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以兴趣诱发创新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概念。一个人熟记了菜谱,并不一定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知识却不具备能力的例子。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只要学生会读书做题就可获得能力的发展。而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到有关的活动中,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学会思考,大胆探索。如学生体能的发展,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学生的社交能力只有在与他人的效中才能得到提高;语文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数学训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时,就会乐意学习,积极探究,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思维,使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营造出一种勇于上进、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出现抢着说的局面,会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的竞争中去思考,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