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做法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己经向纵深领域推进和发展。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这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领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课堂教学应该培养一代代不但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培养具有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材。要让小朋友从小养成勇于实践,勤于钻研,参与教学的优良品质。这里根据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一节课里,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反复机械地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主要是指创造性的学习,即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学习。教师要改变那种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就要求在思想观念模式上实行深刻的变革。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能得以保证。

二、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

l.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 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小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

传统教学中,老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个答不上再多问一个,答对了,就算全班都懂了。其实,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懂了,也不意味着此问题就这一个答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发言的机会,纵使有不同的想法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或否定,只好放弃了。这种强制、封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学生一种服从、保守、循规蹈矩的人格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从而促进知识的接收。比如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练习时,运用定律进行简算:24X25。学生的算法有以下几种:                                                                                   

24×25                24×25               24×25

=6×(4×25)


            =20×25+4×25       =3×(8×25)

=600                  =600                =600

24×25                         24×25

=4×25+6×25                  =(6×25)×(4×25)

=100+150                      =150×100

=250                          =15000                                                                                                

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对后两种算法有争议,老师安排了学生间的讨论活动,通过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较简便的方法,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3.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三、重过程操作,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l.小学生天性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根据教材内容,注意借助实物、教具、学具或具体事例,指导学生有目的,主动的进行操作,使学生从具体到抽象,把亲身感知的知识转化成思维形象,促进形象思维过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材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 表示,教师通过课前制作的学具分给每一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实物动手做一做,分一分,还有哪些分法?还可用哪些分数表示?这们使学产生疑问,激发学生


的探索欲望,唤起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2份,每份用 表示,也有的同学把 6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每份用 表示,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就不会受教材的约束,即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开发一些实际应用型的操作,也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动手操作的价值强烈激活学生的创造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来较多讲解内容改为只是举几个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结论。

四、加入一些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发展,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

例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调查一个书店的售书情况,如新星书店一个星期内的售书情况如下:文艺书147册,科技书314册,故事书65册……

①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②根据制成的统计图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如果你是书店的经理,在进书时该怎样考虑。

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调查结果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思路,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水平,从而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调动其求知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