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维训练:外交史上的杰作

反向思维训练:外交史上的杰作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尼克松一行到北京后,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出席了宴会。随后,双方逐条逐句地商谈了尼克松访问结束时将要发表的公报。公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将打下新的中美关系的基础,将来所有的外交活动将建立在这个公报的基础上。双方集中精力,确定相互谅解的范围,澄清各自的立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处理现实政治问题时,都不拘泥于法律条文,这就使双方的任务更加复杂。外交技术也是复杂的,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是重大问题的主要对话者。然后,工作分头进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努力把达成的谅解变为公报的文字。这是当代灵活外交的伟大实践之一。
  谈判中的这四个主要人物的会谈,常常要持续到深夜。根据一个助手的说法,双方“既没有故意谦让,也没有掩饰分歧”。虽然基辛格在先前同中国方面的多次会谈中已经找出了一些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般原则,但是由于历史上中美双方长期隔绝的状态,现在碰到了一些简直没法取得一致意见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基辛格和乔冠华怎能草拟出一篇最后公报来呢?
  最后,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想出这么一个主意,把公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反映美国的观点,另一部分反映中国的观点。尼克松后来说:“这个公报十分独特,独特处在于忠实摆出了分歧所在而不用外交辞令来加以掩饰。”它虽然不是独一无二的,但的确极不寻常。
  夜里,基辛格和乔冠华根据这个办法去草拟一份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公报,直到天色将明。
  在越南问题上,美国方面声明支持总统1972年1月27日的“八点建议”以及实现印度支那人民自决的这一长远目标;中国方面则声明支持越南南方临时革命政府的“七点建议”。
  在朝鲜问题上,美国方面表


示支持南朝鲜;中国方面则表示支持北朝鲜1971年4月12日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建议。
  在日本问题上,美国方面“最高度地珍视同这个亚洲盟国的友好关系”;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向外扩张”。
  在印巴战争问题上,美国方面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表示支持停火和“南亚各国人民在不受军事威胁的情况下和平地建设自己未来的权利”;中国方面则“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
  按这样的程序,让每一方各自表态。这样,克服了谈判中的障碍,可以使那些本来会得罪对方的言语变得缓和一些。
  台湾问题是最伤脑筋的,虽然双方可以阐述各自的观点,但由于这个问题太微妙、太复杂,所以基辛格和乔冠华同意各自请示一下自己的上司,以决定公报措辞是否合适——这个决定更加说明了整个工作中斗争的激烈程度。
  2月25日,星期五。一大早基辛格和乔冠华已经完成了公报中有关台湾那一段的大部分内容,但后来美国方面又提出要进行若干变动。星期五晚,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又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会谈,但还是解决不了台湾这个难题。当晚的宴会气氛急转直下,处于低潮,有一种明显的泄气的感觉。祝酒辞平平淡淡,记者们感到出现了僵局。
  不管怎样,突破这个“僵局”的努力却一直没有中断。周恩来总理以通情达理的态度对待美国提出的改动,并提出了关于台湾问题的一些新措辞。经过又一夜的努力,清晨5点,冬夜的黑幕还笼罩着北京,草稿拟出来了。
  中国方面的这一段如下:
  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的这一段如下: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


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很清楚,最后公报的这两个关键段落搞得非常巧妙。谈判双方都可以用自己的观点来加以解释,而不使对方为难。
  中国方面完全明确的声明是没有妥协余地的,没有留下法律上和政治上的漏洞,并绝对明确地表示:只要美国还继续承认国民党政权,中国就不会和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国方面可以说,台湾是一个“内部问题”,美国不能干涉;不仅如此,美国还答应了要撤出在那里的“全部”军队和军事设施。
  尼克松在美国的正式声明里,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他实际上接受了一个中国而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概念。但是他拒绝完全“抛弃”台湾;他保证从台湾逐步撤出美军,但没有讲撤完的期限。美国在公报中没有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台湾的权利要求,但又不确认它。最重要的是,公报使美国改变了在敌对的国共双方对台湾主权要求上偏袒一方的立场。这个问题留给了中国的双方,让他们根据形势的发展妥善解决。最后,美国方面把从台湾撤军的速度与结束越南战争连在一起。美国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意思是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逐步撤退它的武装力量。这就是隐晦地告诉中国人,越南战争愈早结束,美国就会愈早关闭它在台湾的军事设施。
  外交学者们承认,《上海公报》是外交史上的一份杰作。

  [反向思维训练]
  请分析本案例中反向思维的应用。

  [思维提示]
  a)中关双方在起草联合公报时,一改传统的外交模式,不是极力掩饰彼此的对立,而是充分暴露双方的分歧。
  b)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大前提下,双方通过对细节问题作模糊性阐述来表达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c)双方在对细节问题的阐述过程中,考虑到以后可能产生的变化,因此彼此各退让一步,允许对方根据自己的立场就联合公报的原则作模糊性阐述,但同时又为各自作进一步明确解释留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