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误读:中国式创新必须赶超发达国家

创新误读:中国式创新必须赶超发达国家

现实: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创新,并建立在他国经验教训之上

    要达到美国、欧洲或日本的创新水平,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考虑如何赶超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与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消费者偏好以及优势和挑战。Google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就曾指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管理思想各有优势,“要想在21世纪取得成功,就要融合中西方思想的优势,以及在谦虚与自信、持之以恒与自我批评、勇气与平静之间取得平衡。”

    为什么诸如Google、微软、摩托罗拉、IBM之类的西方企业,要在中国开设大量的研发中心?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人力成本低,而是这些企业意识到,它们需要有当地的创新能力。在过去短短几年里,摩托罗拉这家有着420亿美元资产的美国科技巨头,快速扩张了其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市场成功开发了诸如高端智能手机“明”,以及能够让用户通过手写汉字发短信的触摸屏等一系列成功。正如摩托罗拉公司技术加速部副总裁吉姆 ·欧可纳(JimO’Connor)所言,“我们不再需要到伊力诺依(Illinois,摩托罗拉总部所在地)的Schaumburg实验室,来将这些成果转换为实际产品了”。

    许多人都认为,创新产品是从美国或欧洲传到中国来的,但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原创都源自中国,进而扩散到全球市场。在所谓的“全球化套利 (GlobalConceptArbitrage)”概念下,人们往往把产品、服务或创意从一个国家应用到另一个国家。星巴克(Starbucks)最初是把传统的意大利咖啡概念应用到美国市场的,如今全世界都将星巴克视为独一无二的美国公司;香港的时装品牌——上海滩(ShanghaiTang),让中国本土设计的时装成为了全球性品牌。

    当然,中国式创新的成功依赖于对许多主流管理实践的适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白色家电


制造商巨头海尔集团,通过专注于美国的两块尚未开发的空白市场——紧凑型冰箱和储酒冰柜,在美国一炮走红。小型冰箱生产线在中国市场已经发展相当成熟了,但像Maytag和Whirlpool等美国主要竞争对手却忽视了这块市场。早在这次成功之前,海尔集团的创始人张瑞敏就意识到,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过程,他的公司将永远不会成功。在1985年,他带领海尔员工们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以此来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在当时,他所创造的新式管理流程,例如质量控制对于大多数西方企业来说并不陌生,但在中国却是创新的概念。